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红粉》专题 >正文

《红粉》移师苏州 重现50年代劳改农场(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11:12 新浪娱乐
《红粉》移师苏州重现50年代劳改农场(组图)

《红粉》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红粉》移师苏州重现50年代劳改农场(组图)
《红粉》剧照

《红粉》移师苏州重现50年代劳改农场(组图)
《红粉》剧照

《红粉》移师苏州重现50年代劳改农场(组图)
《红粉》剧照

  《红粉》剧组移师苏州,没有聚焦虎丘,也没有夜泊寒山寺,更没有取景观前街。一行队伍浩浩荡荡横穿苏州,过木渎古镇,越太湖三座大桥,最后驻扎在了一个名叫西山的小岛上。

  原来西山这个地方,除了到处砂石、遍地石灰外,还有个上世纪 50年代的劳改农场的遗址。根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当时有许多犯了错误的人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随着时代的
进步,劳改农场逐渐消失,变成今天的石灰厂,现在还有个戒毒所在不远的地方呢。

  上世纪50年代的劳改农场?!听说这个消息,正在为如何展现一个既符合史实又配合剧情的劳改农场而苦恼的美术,迅速对石灰厂实地进行了考察。残存的遗址除了围墙、大门、探照灯等简单的设施需要重新配置,其他主体场景保存得非常完整,工作人员非常兴奋,眼前这一切简直就是剧中“劳动改造”的现场。工作人员随即因地制宜,修旧如旧,一个标着大隶书的“北山农场”赫然眼前。

  “创意”有依据

  剧组美术着手还原“劳改农场”之前,不仅详细调研了当地的百姓,还检索了相关的司法文件,在掌握当时劳动改造工作的“两个方针”(改造第一,生产第二)及“两个结合”(劳动生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砂石场进行改造,复原当时劳改农场的旧貌。据悉,反映上世纪50年代劳改农场那段历史的电视剧在当下荧屏还很少见,《红粉》相当于一个创举。

  一切为了好看

  在掌握珍贵的历史资料的同时,美术还有着其他的考虑,那就是要“好看”。

  上万米的扎刺铁丝网、近千平米的铁网、高达四米的高墙,还有农场大门口旁高耸的监视塔楼等,细看倒的确有些夸张。因为过去的“劳改农场”属于半封闭,没有太多戒备森严的封锁,人们基本上靠“教育”来改造,而不是高墙铁网。

  谈到这里,美术老师也表示了这个创造属于电视表现艺术的需要。这些“配置”纯粹是为了视觉上的统一而用,具体拍摄中,镜头会将这些艺术地处理成背景。如果丝毫不差地还原历史,观众看到的恐怕就不是“劳改农场”而是生活小区里的“大杂院”了。

  “口号”很中庸 “铁门”是木造

  记者在与美术攀谈中,注意到许多地方都张贴着标语,尤其是醒目的“劳改农场”的主体小楼上还挂着硕大的白色圆牌,上面是斗大的黑体字:改恶从善、重新做人”。原来这些口号来历也不简单。过去的年代,很流行用口号打动人,昭示人心。可是有些过于偏激,这次美术在调研工作中,特别注意筛选的是过去的确有过,但措辞比较中庸的口号悬挂出来。

  铁门铁窗是“劳改农场”的一个特色,在当时的农场也曾存在,可惜早已被废弃掉许多年。短时间内大修土木既影响工人工作成本也高,美术创意地用木料和PVC管替代之,然后用铁青色的油漆里外粉刷,效果逼真,浑然间石灰厂就凭添了冷峻森严的气氛。

  两场群众大戏 百人翘首以待

  据悉,《红粉》在西山的拍摄将持续到十一期间。在这里除了要完成剧中主人公“老浦”和“秋仪”的感情交流戏外,还将酝酿两场大戏:农场瘟疫和劳改犯暴动,当地部分群众将应征群众演员,这个消息已成当地最大新闻。

  相关资料:

  “劳改农场”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创造。当时社会情况比较复杂,而政府掌握的物资又比较匮乏,无法一下子把所有的需要改造的罪犯都押解到监狱。于是司法机构将需要改造两三年左右的人送到“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在改造中清除剥削寄生思想,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变成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个创举在世界司法史上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标杆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