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既然改编自茨威格的原著,自然免不了要被比较一下距离经典文学的差距究竟有多少。
从文字到银幕,这着实是个超出想象、异常艰巨的任务。应该说徐静蕾算是比较成功地将一个异国故事搬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平,而北平风味的还原与再现也是为这部影片加分的地方,虽然它与故事核心无关,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份亲切感和投入是必须
的。
不过影片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那就是原著中由始至终燃烧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激情,在电影中沦为喋喋不休的旁白,表现出一个女人千方百计想要自己感动自己的过度沉溺。
这份沉溺应该是来自导演徐静蕾的,她努力想将阅读原著时的激情传达给观众,以表达她极其独立和现代的女性主义观点,这份初衷和诚意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欲速则不达,当手法还没有成熟到跟上想法的时候,观众自然无法到达导演想要的移情效果。或许只有一些“愿者上钩”的部分女观众,才能在老管家用惊讶的眼神洞穿女主人公的一生时,涌上一种同属于女性的哀怜和伟大之感,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一幕。
而实际上,在原著小说中,真正动人心魄的是小说的前半部分,是陌生女人诉说她的孩提时代如何倾其所有去爱恋一个男人的激情,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有一段蒙太奇式的镜头将女孩充满稚气但无比纯真的点滴行为陆续剪接,犹如诗一般优美而伤感地滑过那贫瘠的童年,同时具有石破天惊的爆发力,因为那是令一个女孩成为女人的永恒爱情。
可惜的是,导演将本应由镜头叙事完成的功能大量交给了旁白,使原本应该火花四溢的瞬间在文学味道浓厚的镜头里显得有点苍白。
从处女作《我和爸爸》到这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的表现其实已经相当令人惊喜,她显然已经成为中国最值得期待的年轻女导演之一,目前的她,所需要的恐怕只是更多的时间和更沉稳的心态。表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