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题 >正文

新京报:大学生电影节应拿出个性来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09:24 新京报

  在过去的十一届大学生电影节中,包括《背靠背,脸对脸》、《美丽新世界》、《那山那人那狗》、《洗澡》《开往春天的地铁》、《卡拉是条狗》等众多优秀的国产影片赢得了大学生观众的一致认可。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包括霍建起、张扬、路学长、张一白、陆川、谢东在内的新锐青年导演。在去年的第十一届大学生电影节上,包括谢东导演的处女作《冬至》,霍建起导演的《暖》,郑洞天导演的《台湾往事》,王全安导演的《惊蛰》,黄宏导演的《阳光天井》和安占军导演的《看车人的七月》等等优秀国产电影都给大学生观众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占评委2/3的电影节来说,关注国内的青年导演,关注国内的新锐影片,大学生电影节无疑已经是做到了一个很好的程度。但当大学生电影节举办了12届以后,在当下环境中大学生电影节开始遇到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大学生电影节如何能够更好地为青年导演搭建一个舞台?

  但是笔者发现,从最近几届的大学生电影节来看,大学生电影节对于参赛影片的态度趋于“圆滑”,逐渐减弱了最初的活力和朝气。作为一个电影展,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的。就像大学生电影展的口号一样,“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明确给我们了一个态度——我们要在这里看到最好的也是最年轻的电影。但当随着影响的扩大,大学生电影节奖项越来越多,而如此之多的奖项以一种明显的均衡姿态出现时,一种令人失望的感觉不禁弥漫在笔者心中——这样温吞水一样的评奖,这样明显的均衡,已经自觉地向其他国内电影节靠拢了。

  我们不会要求大学生电影节最终成为一个很有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但我们不能看到大学生电影节失去自己的锐气。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在年轻人还没有被灰色沾染的心中,是不应该有那种瞻前顾后的世故和虚伪的。功利性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本不可避免,但是作为一种张扬青春激情的大学生电影节,我想它应该是真正的敢恨敢爱,宁缺毋滥——只要年轻过的人,都能体会那种毫无功利之心的简单快乐。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这种态度。充斥着我们耳朵的是各种各样虚伪的批评或者表扬,它们无关痛痒,只是作为某种必要的装饰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而那些煞费苦心、小心翼翼的奖项设置让我们看到,批评之所以失去力量是因为他们谁都不想得罪。而谁都不想得罪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保证明星出席?为了下一届电影节继续举办?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和妥协中,大学生电影节的锐气,鼓励探索和创新的使命感,反倒有些减弱了。

  在这样的貌似繁华当中,我们看到了那些无奈或者麻木的普通电影观众。假如他们还有失望,那对现在的中国电影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只有心中还保有希望才会有失望。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举办大学生电影节的初衷,我们不想看到的银幕前麻木的表情,如果成长意味着失去棱角,那成长就是一种失败。我们已经不缺少一团和气的电影节了,我们需要大学生电影节拿出自己的个性来。如果不能树立超越利益的崇高目标,这样的电影节再多几个,对中国电影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小北(北京影评人)

评论影行天下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