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邦 |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当年以一曲《外婆的澎湖湾》成名的潘安邦又回来了。9月9日他将在北展剧场举办亚洲巡演的第二场———《再献外婆的澎湖湾》。
潘安邦与蔡琴、费玉清同时出道,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民歌运动”的主力歌手之一。他的唱腔深情婉转,经典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聚散两依依》、《乡间小路》、《爸爸的草鞋》、《故乡的风》、《思念总在分手后》都是由他首唱,不过很多人一直以为张明敏是这些歌的原唱者,直到在1989年潘安邦出现在央视春晚上。也就在那一年,潘安邦突然
离开了歌坛。
如今,重新复出的潘安邦,“年轻”得让人吃惊,过去的风风雨雨似乎都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印迹,他说他的心得是常年吃素。
记者:1989年你突然从歌坛消失了。
潘安邦:我到美国洛杉矶做服装生意,我喜欢做服装的感觉,可能是做这行的原因,我穿衣服在同龄人中也比较大胆,所以给大家的感觉比较年轻。
记者:你是70年代末,台湾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你是怎么进入歌坛的。
潘安邦:我当时正在上大一,一次到中华电视台参观,碰到一位制作人,他正在找一位会唱歌还会主持节目的男生,看到我就让我试试,我哼了几句《小花篮》,他们比较满意,我就走进了电视圈,在电视台唱歌反响不错,后来就出了第一张唱片《外婆的澎湖湾》,结果大卖。
记者:80年代初人才辈出,你与蔡琴、费玉清算同一代歌手。
潘安邦:对。但我与他们可能有一点不一样,我爱唱歌,但当歌手的过程中并不享受。我只想好好唱歌,但歌红了之后,就必须去走秀,大陆叫走穴,当时台湾的走秀环境非常糟糕。上台前,老板会跟你说,你能不能讲点黄色笑话,那年代的歌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当时不会,女主持人还会挑逗你,我在台上常常被弄得面红耳赤。
记者:那时做歌手比现在辛苦?
潘安邦:只能说现在的歌手比我们要幸福。他们可以更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儿,出唱片开演唱会都是一体,歌迷买票来看演出是真心实意地欣赏你。而那会儿,出唱片与走穴完全不同,能来看演出的都是有钱的大爷,而不是歌迷,我在新加坡的夜总会演出,晚上七点多的场,票很贵,下面的人都在喝酒,还向你点一些乱七八糟的歌,我觉得很难适应。
记者:你后来就选择了离开?
潘安邦:不是,我离开是因为我要结婚。当时在台湾做艺人很难,艺人的婚姻得由唱片公司说了算,交了女朋友也不能宣布,跟现在恨不得什么都拿来炒作完全不一样。后来我还是选择了结婚,退出了歌坛。
记者:你为什么复出?
潘安邦:其实我在洛杉矶的服装生意做得不错,也不希望再重复过去做歌手的生活。三年前,台湾、东南亚开始流行怀旧复古风,一位制作人专门跑到洛杉矶来找我,希望我能重新复出,很有诚意,我被他打动了。然后就到东南亚巡演,其实每次到东南亚演出我都有一种赎罪的心情,回想以前到东南亚演出,总觉得有很多对不起观众的地方,现在我既然出来唱歌,不管有几个人来给你捧场,都要努力,结果巡演非常好。
记者:你很快尝到了复出甜头。
潘安邦:我到东南亚演出,很受欢迎,但却发生了现在想起来都后怕的意外。一次演出中我在舞台上摔了一跤,结果左胸的主动脉剥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病,死亡率非常高,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家里的自来水管破了,水随时都有喷出来的可能,但我当时不知道,就觉得胸、头、脚都在痛,每次演出前都要打点滴,后来回到台湾,到台大医院做检查,医生说你现在还活着,已是万幸。可能是我常年吃素的原因,老天爷让我修成善果。
记者:你不久前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演出,效果怎样?
潘安邦:还不错,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我之前还没有人在那开过演唱会,那是个很挑剔的地方,现场不允许有干冰、泡泡,歌迷也不能拿荧光棒、打火机,有那么多不准之后,考验的就只有歌手的实力了。我印象当中,在华人圈,大陆的歌迷最直接、最热情,有一次我在青岛表演,看到俩歌迷伸手,我就把手伸过去,结果我被他们一把提了起来,咔嚓一声,手差点脱臼。
记者:这次你几乎和蔡琴同时在北京开演唱会,会不会很有压力?
潘安邦:压力是肯定有的,但萝卜咸菜各有所爱,各有各的观众群,自从我吃素后,总是吉人天相,总能化险为夷。
记者:这次你选择在北展开个唱,好像很谨慎。
潘安邦:听说北展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是北京的一个文化符号,能在这里唱些怀旧的歌曲,感觉一定很好。这里能坐2700多名观众,作为歌手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歌迷听你演唱,但还要务实一点,不要以为每一个观众都喜欢你的歌。我很期待与北京观众见面,上次在上海演出,我在台上开了一些玩笑,台下观众好像一点反应都没有,听说北京观众很幽默,很想见识见识。
记者:很多老歌像《外婆的澎湃湾》、《乡间小路》虽然都是你首唱,但大陆的歌迷最早听到的都是张明敏的版本。
潘安邦:我的很多歌都被别人翻唱,在这里我要谢谢张明敏先生为我推了那么久的歌,现在我要对他们说,我回来了就不烦劳你们大家了。吴勇文 谷多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