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京剧大腕个唱纪念从艺30年
6月19日、20日,北京京剧院将在长安大戏院主办两场“金声韵·王蓉蓉舞台生活30年专场演出活动”,庆祝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著名张派青衣王蓉蓉从艺30年。昨天的新闻发布会特意安排在王蓉蓉的母校中国戏曲学院举行,而且还请到了当年把王蓉蓉领进京剧艺术之门的“伯乐”、北京人艺的著名艺术家朱旭老师,以及当年把王蓉蓉接进校门的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贯涌。
王蓉蓉面对着一桌子的奖状奖杯,自己也“吓了一跳”。她说自己从学戏到毕业到工作至今,“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戏、演戏。”这些年当中,王蓉蓉周围很多同学、同行都耐不住清贫寂寞,纷纷改行了,“有唱歌去的,有拍电影电视剧的,有经商的,有出国的,有在剧团工作同时搞副业的……像我这样一直只有这一项工作的已经很少了。但京剧艺术是我一生酷爱,我很幸福能选择它作为我一生的事业。到现在,无论是传统戏,还是原创戏,我排戏演戏也从来没烦过,还是特别有兴趣。”
除了幸福,王蓉蓉还觉得自己很“幸运”。她称自己一生中正是遇到了像“姑父”朱旭这样的好人,像张君秋、蔡英莲、贯涌这样的好老师,还有支持她的观众。
据悉,6月19日、20日的专场演出包括一场张派名剧《状元媒》和一场王蓉蓉领衔的个人演唱会,展示王蓉蓉从事京剧艺术30年来的艺术成果。马派名家杜鹏,北京京剧院青年老生演员杜喆、宋昊宇,优秀花脸演员韩巨明,“张派”新秀王盼等都将加盟专场演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蓉蓉还将在个人演唱会现场收下八名徒弟,带领更多年轻人去传承京剧艺术。
延伸阅读
王蓉蓉的成功可作戏校教案
王蓉蓉从1983年毕业进入北京京剧院,三十年来,“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白玉兰奖”……获奖无数,2010年还获首批中国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但她既不是京剧世家,又属于“半路出家”,16岁开始坐科,为何能够成为张派最顶尖的传人?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戏曲教育家贯涌认为:“王蓉蓉的成功,具有典范意义,值得学校认真总结。”
贯涌表示:“中国戏曲学院60多年的历史,前30年是中专教育,后来改成大学教育。从王蓉蓉这班学生开始,才正式开启了戏曲的大学教育。该如何培养戏曲大学生?三十几年来,我看着王蓉蓉一步一步向前走,对她的成长过程做了个总结,认为这是一个在研究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的过程。”
“以前戏曲中专教育沿用的是几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模仿式教学,强调口传心授。王蓉蓉16岁进校时,有人认为是不是太晚了,还能不能学戏了。现在可以证明,不仅能学,而且学好。”贯涌说:“王蓉蓉当年进校后,得到了张君秋先生的亲传。但张先生是一个极会唱戏,但不会教学的老师,他的方法是自己先唱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不对就再来一遍。他不善于纠正学生的不足,给学生指出表演的要领,一切要靠学生自己去悟。而王蓉蓉有着扎实的高中文化底子,喜欢读书,懂得钻研,能够在学习中自己去琢磨、去悟,这种在研究中的继承比单一的模仿继承要深刻得多,在以往的中专教学中也是没有的。”
另外,贯涌认为王蓉蓉的成功也得益于当时刚刚兴起的“导演制”。 “导演制和老师教戏有天壤之别,导演要给演员分析、讲戏,还要让演员写分析角色的人物小传。当时学校排《秦香莲》、《赵氏孤儿》,受斯坦尼的影响都实行了导演制,让演员对创造角色具有主动性,学会找到塑造人物的方法。”贯涌称赞道:“王蓉蓉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继承中探索和发展,演了相当多张派剧目,也整理了不少张君秋先生后来不常演的剧目,她的表演既是原汁原味的张派,又有自己对流派的见解和阐释,在‘张派’中升华出了‘王韵’,有了王蓉蓉自己的味道。她的勤奋和坚持让她有了今天的成功。”
幕后故事
朱旭怎么成的“蓉蓉姑父”
昨日发布会现场,桌子上摆满了王蓉蓉从艺三十年来取得的各种证书、奖状、奖杯。令朱旭一眼便看见并特别感慨的,是王蓉蓉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取得的学士学位证书。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由中专改为大学后的首届毕业生的学位证明,这本编号为“001”的证书特别有历史意义;而且,这本被朱旭老爷子称为“龙图阁大学士”的证书,也记录了朱旭和王蓉蓉这爷儿俩之间一段珍贵的缘分。
“我们爷儿俩有缘分啊!现在蓉蓉还管我老伴叫姑姑,管我叫姑父。”和很多从小学艺的京剧演员不同,王蓉蓉走上京剧艺术道路可谓“半路出家”,而这“引路人”,正是被其称之为“姑父”的人艺老艺术家朱旭。
当年,16岁的王蓉蓉为陪父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从老家鞍山来到上海,住在医院附近的招待所里。一次空闲,她听到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京剧《杜鹃山》的唱段,忍不住跟着学唱了起来。没想到她这开口一唱,便吸引了招待所里人们的注意,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学得快,唱得好。朱旭老伴的哥哥当时也住在招待所里的,他将王蓉蓉推荐给了朱旭:“这个鞍山的孩子声音特别好!”于是,王蓉蓉暑假时便来到了北京朱旭的家中。
朱旭说:“蓉蓉到了我家,我就拉胡琴给她伴唱。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唱的是一段《龙江颂》。结果她这一唱,把我住的史家胡同人艺宿舍院里的很多人都给吸引过来了。像现在已经90多岁的杨威大姐也爱唱戏,当时进屋来看了蓉蓉半天,大家都很喜欢她。从那个时候我就发现,蓉蓉的声音有魅力。当年教我们发声的王家祥,也称赞其音准极佳。”
于是,朱旭请来高盛林、荀令香、蔡英莲等专业老师,大家都很认可王蓉蓉的嗓音,但也有人担心她16岁才开始学艺是不是晚了。于是朱旭提议,“别让蓉蓉再回老家上学了,免得又耽误一年。干脆让她到戏校旁听学习吧。”但学校以前没有旁听的先例,食宿都无法解决。朱旭当即表示:“吃住好办,都在我家就行了!”于是,王蓉蓉便住在朱旭家里,每天骑车从东城史家胡同赶到南城戏校去旁听。但有人为此贴出“大字报”,批判朱旭为王蓉蓉“搞特殊、走后门、行不正之风”。朱旭只好把王蓉蓉父亲刚寄来的一封信拿给校领导证明和其并无亲属关系,只见信一开头便写道:“我们素不相识,十分感谢您对蓉蓉的照顾。”朱旭感叹道:“我和她非亲非故,算什么走后门?!这就跟我看见一个2米5高的孩子,一定想法儿将他送进体校去一样!”
不过一向不爱管闲事的朱旭,确实对王蓉蓉非常上心,当时学校里都将其称为王蓉蓉的“监护人”,王蓉蓉也一直管他们老两口叫“姑姑、姑父”。王蓉蓉回忆自己当年住在朱旭家中,平时不经常下厨的“一级厨师”朱旭,会专门给她炒几个拿手菜。
王蓉蓉在毕业分配和后来工作当中,也经常征求朱旭意见。“当年有很多人都撺掇我演《杜鹃山》,我确实也很喜欢这出戏,最早喜欢上京剧就是因为这个戏。但姑父对我说:‘一出戏再好,如果其中的人物不适合你,就不要演。’我也觉得自己在扮相上不太适合这个戏,听了姑父的话,就决心不贸然演出了。”
不过自从王蓉蓉进了中国戏曲学院,正式踏上京剧从艺道路,朱旭就再也没给她拉过胡琴。老爷子谦虚地说道:“我不敢再给她拉了,怕老师教给她的腔让我给搅乱了。这一晃,都30多年过去了!” 本报记者 王润 李继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