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2月14日,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流行歌星麦克·鲍顿将在首体举办演唱会。90年代不仅是麦克·鲍顿的全盛期,也是中国第一批年轻人开始接触欧美流行音乐的启蒙期。从90年代开始系统介绍欧美流行音乐,与人合著《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的乐评人王晓峰回忆了那一时期的流行史。
关于麦克·鲍顿
麦克·鲍顿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最成功的艺人之一。他早期是演唱重金属音乐,之后转唱流行歌获得成功。他的主要歌迷是家庭妇女及年轻情侣,他的歌曲是一种传统的欧美主流音乐,内容、主题
也是标准的大情歌,比如《没有你我怎么活》、《当男人爱上女人》、《我说过爱你,但我在撒谎》等。当时,他的长发、沙哑的嗓音,中规中矩的风格都很符合美国听众的口味,而在美国走红,也就意味着他在全球成为国际级歌星。
关于翻唱
麦克·鲍顿的成名作中有不少是翻唱作品,比如《没有你我怎么活》、《当男人爱上女人》、《坐在港湾的码头》、《爱上某人》等。这是一种很90年代的成功。在美国唱片中,在专辑中翻唱一首老歌很传统,但在90年代这种翻唱出现了一个高潮,一是出现许多整张专辑的翻唱作品,二是许多翻唱作品都成为排行榜热门,甚至是冠军歌曲。关于跨界
在上世纪90年代,古典与流行跨界成为另一风潮,特别是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帕瓦罗蒂是大赢家,但像麦克·鲍顿也获得名气上的提升。毕竟有名气的男高音只有三个人,但有名气的流行歌星就太多了。在此次演唱会上,麦克·鲍顿也会演唱《今夜无人入眠》这样的跨界性作品。
关于欧美90年代主流音乐
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欧美流行音乐发展的巅峰期,专辑销量几百万张都是很平常的,捧出的歌星也比80年代多。90年代的音乐简单化,更能吸引广泛的歌迷人群,而黑人音乐成为潮流但并不是攻击性,而是很传统、很商业的。
关于90年代中国欧美流行音乐状况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上海出现了第一批大规模接受欧美流行音乐的歌迷。当时,这些年轻人对西方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可以获得资讯的渠道都很少,可以说,当初这批人处于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因为,那时,欧美流行音乐处于奇缺时期。
当时,获得资讯的渠道太少了,音像店只有麦克·杰克逊,玛多娜、惠特尼·修斯顿、尼尔·戴蒙德等10多种唱片,只有少数几个电台节目及《音像世界》这样的杂志介绍欧美音乐。1992年后才有打口带这种产品。MTV台的节目竟然被翻录成录像带在地下传播。
当时由于渠道太少,排行榜和格莱美成为听欧美音乐的权威指标,而麦克·鲍顿是排行榜上的冠军,也两获格莱美奖,自然被内地歌迷接受。当时,听到的欧美音乐大致都是这样的商业、主流作品。
由于渠道少,所以当时的歌迷会很集中,很长期地喜欢一位歌星。而现在则不同,现在是一种过剩的,太多选择的时代。90年代听欧美流行音乐是一种情结,是一种有很强忠诚度的,有先进性的文化消费。现在则是变化,更换迅速,没情结,也不珍惜的年轻一代。所谓的“80后”,对文化的接触表面上很丰富,但其实很单一。第一批接受欧美音乐的歌迷现在大致在30至35岁之间,他们已经成为社会中的成功群体。他们有消费力,有判断力,他们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文化时代,从而也有比较、有积淀。
关于北京欧美流行音乐演唱会
这是一个一直都不太好的市场,关键问题是本身不太大的欧美流行音乐歌迷群在目前音乐风格更加细化之后就更为分散了,这使得每一场演唱会都不足以吸引满意的歌迷数量。最有希望成功的演唱会应该是既能获得90年代第一代有消费能力的欧美流行音乐爱好者的支持,又能吸引目前的时尚人群,比如U2,他们的票价平均在600至700元也没问题。如果是玛多娜就更轰动,她能创造皇马一样的全社会性质的热点。戴方/文
|
|
【发表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