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实录(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4日14:08  新浪娱乐

中国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实录(5) 中国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实录(5)
太合麦田董事总经理宋柯 北京广播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遂今

中国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实录(5) 中国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实录(5)
出席高峰论坛的嘉宾观众 中国流行音乐论坛会现场
(点击小图看大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980年陈哲等将流行歌曲的目光瞄向更远方,关注着我们打开的心灵和生存的空间,呼喊出《让世界充满爱》,不但感动了更多的人们,也感悟了流行歌曲本身。以此同时同地浮出水面的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无意之中在中国大陆掀起一阵强劲的西北风。强悍的态势,急切地心情和真心的呐喊,在举国形成南北呼应,一泻千里之势。西北风潮是值改革开放以来流行的第二次高潮。

  西北风的歌词大地以农经文化为背景,将人生的感慨与生命的渴求裸露于黄土之上,将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未来的理想空间之矛盾撕破,遥远地思索,沉痛的力量,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融合在一起,带有咄咄逼人的集体意识和呼喊前景的时代气息。西北风的劲吹深层反映了面对中国沿海、次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区域群体在经济上、生活上、文化上、时事上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前,内地群体与精神、物质上的失衡而强烈的反映。它是黄土文明对海洋文明的主动交流与呼喊,是内地群体急切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坦白诉求。西北风的劲吹也是内地流行歌坛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成熟,在这个平台上,不同年龄段的作者汇聚于此,不同艺术风格、气质的作者汇聚于此,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由此以后分流纵横,形成日后歌坛上多流派、多层次、多风格的宏大景观。我们可以说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我真的想把它变得很美。我可以说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但它都是我的风,我可以说我不知道,但我真的想知道为什么,从遥远追溯到现在,在伸张正义之间我要对着蓝天、对着大地、对着未来喊明天总要改变。

  风吹过后,局面打开,在八十年代末自九十年代,唱片磁带、影视歌曲、电视晚会成为流行歌曲创作和传播的三大平台。歌词创作上,无论从内容上、题材上、体裁上、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只创作队伍,无论是专业团体、职业写作团体,当然,我们不会忘记爱的奉献、今天是你的生日、好大一棵树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快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同一首歌将文学的视野与聚焦看得更远、更高。其情怀和空间更多了几分悲鸣和关怀。

  好人一生平安成为抚慰大众的心灵,释怀社会大众心态的歌曲,气候又有发力刚猛的好汉歌,他的作品一文一白平淡而内容丰满,对做人的品格有很高的追求。九十年代新生代的流行音乐登场,一批新人崭露头角。当然,第三次浪潮中还有以崔健为代表的一大批乐队歌曲的原创人,他们以另一种姿态和声音,诠释着这一时期流行歌曲的繁荣与多元,应该说,这一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多元的、是广阔的、是标新立异而又和谐共存的。

  在世纪交汇之际无论是世界还是海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流行歌曲仿佛开始退潮,反映在作品、歌手和受众上都呈疲态。网络来了,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当雪村和他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跳上网络又跳回传统时,我们才发现这是一种真正的改变。批判让位于反讽,结构让位于解构。一时间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创作及制作传播中来,这应该是流行歌坛的第四次浪潮。从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开始,另一个平台上究竟站起了多少人,2006年我从新浪音乐网络主管那里了解,当时仅他们一个门户网站年登陆的歌曲就达30万首,再加上第一媒体及各报刊杂志和第二媒体:电台、电视台等年发表的歌曲,内地年生产的作品应该是在4、50万首。我很难就网络歌曲时代发表什么想法,因为我的确不很了解,但从积极和深远的意义上它的出现是一种变革、一种解放是一种普世上的自由。它使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的创作和表演群体成为另类。我想有关网络歌曲第四次浪潮应是长期的研讨话题,在此就不追逐了。

  我们和流行歌曲一楼走来,分不清彼此,分不清哀乐,我们每一个人的变化,我们周围的变化,我们这个世界的变化却是巨大的。在这里,因为时间有限,因为能力有限,我只能就中国内地流行歌坛歌词创作的说这一些,文中多有错误与缺憾,敬请大家原谅。

  我们是一群追求快乐的人,在这其中有许多感受当然也有思考,思考之后又如何呢?记住应该记住的,忘却应该忘却的,如果想超越快乐,就让我们追求幸福吧。

  谢谢大家!

  主持人(金兆钧):谢谢宋小明的演讲。他做他有独到见解的发言。下面请上一位年轻的学者,她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雷美琴,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她的发言主题是中国流行音乐三十年音乐批评与理论研讨的回顾。

  雷美琴: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个讲台上,其实我就是个小字辈,我是把自己多年对流行音乐研究的心理体会和大家交流。

  我的话题是30年音乐批评与理论研讨的回顾。中国流行音乐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小觑的一大音乐支流和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与流行音乐实践相伴而行,经过30年的理论积淀,虽然不能说是非常的成熟,但它应该是逐步丰厚起来,很值得我们去做一番回顾。

  我们今天回顾的主要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阶段性的回顾,一个是音乐批评与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的回顾。

  中国的阶段性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质疑与争议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认可与探究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深化与超越的阶段。

  从1979年到80年代中期,大陆的流行歌曲应该是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音乐批评与理论研究界没有趁机积极介入,他们与人民音乐研究、北京音乐周报以及中央音乐学报等这样的全国核心的音乐刊物、报纸为平台,就当时的音乐文化的思想意识和音乐实践的新动态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他们质疑与政论的焦点话题之一,就是对新兴流行音乐所持有的观念、态度以及流行音乐性质问题。这些文章相当的多,他们有的严谨治学态度对流行音乐、轻音乐还有通俗音乐,甚至是民族音乐等这样的音乐概念进行非常有学术性的梳理,对流行音乐的性质进行定位,社会影响进行争论。其实这些都说明当时的理论批评界是对流行音乐的反应是相当敏锐的,他们的主要目的也是引导人们对流行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争议和质疑的话题之二就是实践问题。主要包括抒情歌曲。当时抒情歌曲创作是如火如荼,音乐批评与理论界就抒情歌曲的创作题材、内容以及优缺点,还有抒情歌曲是否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些话题展开了争论。大陆探索性的流行歌曲主要是就幸福不是毛毛雨、军港之夜这样的流行音乐的艺术形态、格调等展开争议。有关演出台风及演唱风格的争议主要是对李谷一以及谢丽思的演唱风格以及歌曲的争论上,我想大家对这方面是比较了解的,我就不做赘述了。

  这个阶段我总结了一点特点,也就是说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音乐批评与理论研究是在就事论事,广泛地就音乐的概念进行争议,对音乐的表演风格、音乐的创作风格等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是在讨论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也就是说流行音乐这种新兴的音乐本质以及它是否应该在中国大陆存在、生根发芽,它对人民各方面的影响有多大,通过这些评论和研究,广开言路,给了流行音乐一个引人注目的机会,也使正处于蹒跚前行的流行音乐扩大了影响力,无形当中为流行音乐铺陈了道路、为流行音乐的发展铺陈了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认可与探究的阶段。认可与探究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讨会的举办,1986-1997年这十年当中,全国各地和各文化部门举办了很多有关流行音乐的研讨会,我在这地举了几个代表性的,比如说1986年的通俗音乐理论研讨会、1987年11月河南郑州全国通俗音乐研讨会等等,这些音乐会的举办反映出理论批评与研究从第一个阶段,民间自发性的研讨上升到一个有组织的研讨,他们广泛地就过去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成败、得失、流行音乐所面临的局势问题进行讨论,对流行音乐的发展是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有关流行音乐的争议,实际上是没有结束的,从1986年到1990年研究中人们动流行音乐的争议依然没有成绩,但是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的争议相比更加的理性、更加的公允,而且是在认可流行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阶段的理论批评界对流行歌坛的现象跟踪非常的紧密。他们跟踪的主要现象是我把它概括成四句话:一无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校园民谣、不甘成绩的摇滚乐。理论研究和批评还就这些音乐的形态问题展开了研讨,比如流行歌曲的曲式、合声及风格等等问题,演唱方法特别是关于通俗唱法的方法讨论是非常的丰富的。其他还有历史的探讨,比如说流行音乐的渊源、价值的分析,社会学和美学的研究也开始切入。这个阶段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概括成跟踪与探究、认可与引导、推动与拓展的理论研究态势。

  第三个阶段是深化与超越的阶段。深化与超越体现在专注专题性的研究非常的丰富,他们主要有史料的梳理。比如刚才付林老师的中国流行音乐20年,还有金兆钧老师的光天化日之下的流行,这些书籍都给我们研究者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资源。还有实践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歌词、歌曲的创作,还有演唱的方法等研究。

  流行音乐普及性的手册也相对丰富起来,比如代表性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陶新老师的流行音乐手册,还有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的研究就相对的丰富了,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就是就美学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是深化与超越的表现之一。另一个表现就是研究者们开始对方法论进行反思了,他们都在反思一些什么问题呢?理论体系的建设问题等等。这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说它比前面两个阶段来说,它的音乐批评与理论探讨不再只是现象的附属或者回应,而是更多的独立性,而且更加理性,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并且与其他学科广泛地接触。研究人员也相对的丰富起来,体系性的研究在开始逐步形成。

  我们回顾的第二个话题是音乐批评与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流行音乐的定义是每个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定义没有确定,你的研究范畴和研究的立足点就不能弄清楚,流行音乐的实践理论问题就是这一些歌词的研究。我简单就这些做一个说明,现代歌词的研究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是就歌词的创作方法进行探讨,有的是就各自的修辞学,还有进行文学角度进行阐释的。但是我们知道流行音乐实际上是以流行歌曲为主体的,它是一个文学和诗词和音乐结合的综合性的艺术,歌词在音乐当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和意义的,它承载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承载着文学内涵的意义,另外一方面优秀的流行歌词它本身就有音乐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在流行歌词的音韵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流行歌曲的创作研究这方面主要是形态的研究,就是旋律、和声、配器、节奏方面的研究。流行歌曲的演唱研究也是相当的丰富,但是本人认为在流行歌曲的演唱,就流行歌手个人的音色、个案的研究在这方面是相对薄弱的。

  流行音乐的社会学研究,包括流行歌曲的起源和发展,这是社会动因的问题,还有流行音乐的传播理论、流行音乐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流行音乐的社会学。流行音乐的美学研究主要是包括音乐的雅俗问题的争论,还有流行音乐的审美,从美学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接受美学的研究。

  最后,我做一个音乐批评与理论研究的前景介绍。我们现在的研究应该说前景是很光明的,因为理论批评经过三十年的积淀,相对地丰富了。研究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充实,有很多像我这样从院校出来的博士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锁定在流行音乐。还有流行音乐的学科建设也在推进,据我所知南京艺术学院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而且基础教育中的流行音乐也在推进,比如说有很多流行歌曲都被编进了基础教育中小学的教材里面,还有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建设流行音乐的欣赏课程。这些都为流行音乐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而且我觉得在研究方法方面,应该从这方面加强,就是我们应该开拓一些哲学、美学的理论基石作为我们研究的支撑,比如西方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还有音乐哲学的嘎达末尔的诗意学的理论都可以引入我们流行乐的研究当中。另外就是要加强微观与个案的研究。比如流行音乐的音乐形态的研究要加强,还有就是个案,比如说词曲作家的专题研究,还有一些演唱者的个案研究,还有风格研究,尽管有些人一谈到风格的问题觉得挺可怕的,我们这个流行音乐可不可以谈风格,实际上我觉得应该是可以谈的。

  另外,学科史料建设问题,教材的编写应该加强,系统化的史料建设应该加强。还有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着做流行音乐的年鉴,尤其是歌曲创作年代的年鉴。还有建立词曲、作家、歌手的资料库,这些看似非常简单也非常基础性的研究,可以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资料和便利的手段。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主持人(金兆钧):谢谢年轻学者的发言。她专门从事理论的研究,我想流行音乐虽然是很大众的,大家也经常认为自己比较自由散漫的,其实从长远的发展来说我们还是需要有它的学科上的建设。下面请出第九位发言嘉宾,来自我们的东道主,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姚峰先生。顺便说一下,他是姚蓓娜她爸爸。

  姚峰: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说说我们深圳流行歌坛的事情,这既是我个人来深圳的观察与思考,也是经过与深圳的同行们广泛沟通,在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次集中的表述。因为时间所限,简要地说。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深圳流行歌坛创新回顾与展望”。是在深圳与经济创新相适应的文化创新的客观历史状态下来谈深圳流行歌坛这个深圳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是经济特区,以前人们称它为文化沙漠,因此很多年来,深圳为摘掉这项文化沙漠的帽子,进行了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且是全国很早就提出文化立市创新战略的城市。其实,有发达的经济就有先进的文化。中国这些年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都有深圳的创新实践和示范推动,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深圳流行歌坛的参与与弄潮。

  首先,我想梳理和寻找一下深圳流行歌坛的创新词根。因为三十年来,广东的流行乐坛一直是中国流行乐航母的发动机。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在当年港台歌曲影响大陆,大陆流行音乐破冰初期,深圳无疑是港台歌曲登陆的一条必经之路。深圳的流行歌坛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融合探索的创新和示范者的角色。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史实,中国歌舞厅文化是从深圳兴起的,歌舞厅、夜总会从这里登陆,并且风靡全国。

  深圳特区内的歌舞厅最多的时候至少超过100家,乐队也有几十个,歌手也至少在千人以上。后来有关部门决定由深圳演出公司牵头,对乐手、歌手实行考核制,发放演出资格证。最早搞持证上岗,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歌舞厅的管理上进行了创新。深圳歌舞厅的最高峰是在92年,那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深圳歌舞厅、艺术团随之进中南海演出,曾经在国内形成轰动效应,这应该是代表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中南海的亮相。当然,也是深圳歌舞厅文化早年创新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

  其次,我要谈谈当时的流行歌曲创作和流行歌手。这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流行歌曲的原创地区之一,也是流行歌手的黄埔军校。歌舞厅发展了,人们的需求也在提升,已经不满足于总是那么几个歌手那么些外来的歌曲了,这便产生了国内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创作。当然,难免有很重要的模仿痕迹,创作手法稍显稚嫩,但它仍然是创新的产物。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