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模式引进的胜利(图)(2)

2012年10月13日05:02  南方都市报 微博

  电视呈现

  学员们“上电视”的方法,也有讲究。某些特别有“看点”的选手,在“宝典”里被称作“盲眼选手”,为了吊起观众的胃口,从背景介绍、V CR到采访,观众都看不清他的样子,镜头总是在局部特写。直到学员站上舞台,亮开嗓子,再呈现他的全貌,形成“落差”。据了解,首期《中国好声音》中,那英“光脚”上台和学员黄鹤合唱的片段,曾令外方顾问不高兴,对方觉得这样的互动应该到比赛后期再予以表现,但在看到节目效果及了解到那英是“无安排”的自发举动后,对方也表示了理解。

  导师坐的转椅来自英国版《The Voice》,经过两周的返厂维修后,这四把椅子是在两位技术人员的“护送”下,远渡重洋飞了4天才到达上海。经过木头箱子的包装,4把转椅总重1700多公斤,共花费了10万元人民币的运费和手续费。

  模式节目都有“宝典”

  《清唱团》

  深圳卫视的《清唱团》节目,是一档全人声无伴奏的音乐创意团队秀。它复刻自美国N B C创下收视热潮的《T heSing-O ff》,玩转的是无伴奏合唱的创意,也就是阿卡贝拉(A cappella[微博])音乐。

  《清唱团》的版权属于SO N Y影视,其亚太区制作部副总裁陈慧贞介绍,尽管为尊重中国人的习惯,深圳卫视的《清唱团》和原版相比做了一些改动,但原版的核心还在。“比如舞美这块,深圳卫视的舞台布局和美国原版几乎一样,包括有‘Sing-off’标志的拱门设计、选手两层台展示的设置、灯光布置等都是一样的。”据悉,深圳卫视特别邀请了《T heSing-O ff》原版的舞美师[微博]和灯光师亲临中国指导,甚至连灯具的品牌和型号也完全参照原版。另外,节目中对歌曲“阿卡贝拉”化的改编,也是由美国原版音乐总监D eek负责的。

  《顶级厨师》

  在东方卫视推出《顶级厨师》之前,其原版《M asterC hef》早已火遍全球。中国版《顶级厨师》的卖点是“国内首档大型美食真人秀”,用残酷淘汰赛的方式展现平民的厨师梦想。10月14日,该节目第一季将正式落幕。

  据《顶级厨师》总导演陈晔介绍,版权方为他们提供了厚达2000多页的“宝典”,大到拍摄场地的占地面积,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型号都罗列得清清楚楚。拍摄团队也是“多国部队”,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有参与国外《M asterChef》制作的经验。有来自澳大利亚的“美食美术指导”,他让一切呈现在镜头下的食物都尽善尽美,“每场比赛都会有一个神秘盒,装满了各种互不相关的食材让选手发挥,就连这些食材的摆放都是有讲究的。”

  《百变大咖秀》

  湖南卫视的《百变大咖秀》来自荷兰研发的模式,这是一档由明星参与的模仿秀节目,笑料足,话题多,播出后成为了湖南卫视的收视新宠。

  和其他购买版权的节目一样,《百变大咖秀》的版权方也要向购买方湖南卫视提供技术指导的服务。据总导演洪涛介绍,每一期的嘉宾造型、灯光和舞台编排都有国外专家组提供全程指导。“比如嘉宾在完成模仿任务之前的心理铺垫过程的设计,还有通过时光通道瞬间变身来到现场的环节,都是在‘宝典’上有详细规定的。”以时光通道环节为例,“表演嘉宾出来时,是看不清他的脸,这就让观众有模仿对象亲临现场的错觉,然后灯光才亮起,让观众看清楚表演嘉宾本人。”

  观众投票行不通?

  我还有媒体评审团!

  模式方面,西方发展得比较早,投入也更大,中国节目如果认真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但过分依赖版权,也会丢失灵魂。模式本身不代表成功,只是一个壳,一个技术手段,核心还是要“嚼烂”了之后,加入中国元素。    除了为了迎合中国观众口味,引进的国外节目还需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在赛程赛制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广电总局规定不得搞观众场外投票,节目就搬出99家媒体评审现场打分来应对。

  “虐心”才对观众口味

  荷兰版《T heV oice》中,观众通过向制播方付费的方式订阅节目,并在比赛过程中可参与电话投票。但《中国好声音》落地中国后,因广电总局2007年9月21日发布的《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规定,“决赛最后一场可以采用现场直播方式……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所以将原版的“直播+投票”方式,改为在录播过程中,通过导师评分和99位媒体评审投票相加的方式来实现。

  不过这极具“中国特色”的投票方式,也让节目的“虐心”指数瞬间上升。导师们被无法掌控的“媒体评审团”投票虐得“肝肠寸断”,导师那英一会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会舌战近百家媒体,一会又和大家握手言和。

  中国版的《清唱团》和原版也有很大的不同。客观原因是: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每期节目唱外文歌的数量必须有所限制,不得超过三首,这就造成版权宝典中的相当部分内容无法引进中国;另外深圳卫视的筹备时间实在太短,无法把原版全部照搬。然而,主观原因才是更大程度上的,那就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节目必须作出调整。调整之一便是打“虐心牌”,在赛制上进行大改革。首先,节目赛程延长了,原版是8期节目,中国版则有10期。其次,增加了现场观众打分环节,不仅选手团每唱完一首歌就对其打一次分,而且在选手团车轮战中,几分钟就公布一次各个选手团的观众得分情况。观众分和评委分综合之后,高分可以进入安全区,低分则进入PK区,有时候观众打分可以影响选手团是否进入终极PK赛。

  《清唱团》这种“打分———PK”的方式是《超级女声》以来一贯的路数,但中国观众依旧百看不厌。《百变大咖秀》也是如此,总导演洪涛透露,国内的观众不仅更希望看到参赛者两两PK,还希望能够迅速看到结果。“原版的节目是一个连续十周、有八位明星持续加盟、PK到底的完整的比赛过程,而在中国,是不会有明星可以拿出十周时间来进行这样完整的比赛的。所以在第一季中,我们换成了每三周一批人,缩短了比赛的周期,使节目的节奏更加紧凑,同时在比赛中加入短期的两两对决,在短时间内出结果,这也比较符合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

  “好故事”无往不利

  《The Voice》外国版权方,在寻找学员阶段,就曾建议节目组在找不同类型参赛者时,倾向找更“老”的学员———现场演唱经验丰富甚至已经进入音乐界的选手。因为他们更容易有纯粹的声音、有趣的故事和个性。在各国版本中,“温暖的基调”都是大家强调的要素,即使没让导师转身的选手,也会在舞台上得到中肯的评价,观众能看到他快乐地离开舞台,不会因为被认为是怪胎而气馁,而是带着满满的治愈和鼓励离开。

  田明介绍,老外的文化是鼓励创新、喜欢奇特的表演,即便讲故事,比重也很小,处理得比较简单。但在中国,“好故事”却是观众的一大看点,“中国人重感情和家庭,情感故事要比别的国家都看得重。”陆伟表示,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中国人对过快的剪辑也不适应,因此《中国好声音》把故事剪辑节奏调慢,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另一方面,《中国好声音》被定义为“非选秀节目”,所以它也不大强调选手的偶像包装及粉丝培养。

  看似一档切磋厨艺节目的《顶级厨师》,最引起中国观众广泛争议的还是其中的故事。除了把镜头对准选手烹饪的过程之外《顶级厨师》还会让选手单独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谈自己的心声,也谈竞争对手,其中不乏催人泪下的故事——— 选手于寒冰曾经投资英语教育,二十六七岁即成千万富翁,后来却生意失败一贫如洗,最穷的时候在街边卖盒饭;选手唐璐是一名聋女,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立志开一家美女私房菜馆,向所有人证明自己……但也不乏选手之间的勾心斗角,甚至有选手直接在比赛中脏话问候,播出时不得不作消音处理。总导演陈晔说“这是真实的反映,没有事先沟通,没有补拍、摆拍。我们相信,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做节目的方法。”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专题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