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 极品飞碟专题 >正文

专辑:理查-施特劳斯--《蒂尔的恶作剧》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8:11 新浪娱乐
专辑:理查-施特劳斯--《蒂尔的恶作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马祖尔指挥的理查·施特劳斯

  KURT MASUR Conducts

  RICHARD STRAUSS

  理查·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1蒂尔的恶作剧 Till Eulenspiegel 14:47

  2变形 Metamorphosen 22:54

  最后的四首歌 Vier Letzte Lieder

  3春天 Fr焗ling 13:07

  4九月 September 04:05

  5入睡 Beim Schlafengehen 04:48

  6黄昏 Im Abendrot 07:09

  女高音 朱丽娅·瓦拉迪 Julia Varady soprano

  指挥 库尔特·马祖尔 Kurt Masur conductor

  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 Gewendhaus Orchestra Leipzig

  法兰克福老歌剧院现场录制 Recorded live from the Alte Oper Frankfurt

  作曲家传略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1864年6月11日生于慕尼黑,父亲弗朗茨是巴伐利亚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为人正直固执,极其尊重敬仰贝多芬和勃拉姆斯,而非常反感瓦格纳,甚至在瓦格纳指挥乐队排练时愤然退场。在父亲的影响下,施特劳斯从小对勃拉姆斯也推崇备至,直到他21岁那年在麦宁根结识了冯·彪罗的一位朋友亚历山大·里特尔。后者是一位狂热的瓦格纳崇拜者和传播者,在他的煽动下,原本就对浪漫主义音乐钟爱有加的施特劳斯迅速成长为坚定的瓦格纳主义者,并始终如一地沿着瓦格纳的风格特点进行创作,同时成功地将这种风格特点发展并带入20世纪。

  理查·施特劳斯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因为被称为是对瓦格纳的无力模仿而导致失败,促使他另辟蹊径,将大部分创作精力投入到交响诗体裁,继《唐璜》和《死与净化》之后,又相继创作出《蒂尔的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堂吉诃德》和《英雄的生涯》。此时正当19世纪的最后一年,他还刚刚35岁。

  然而施特劳斯始终坚信他的音乐才华及使命应当在歌剧创作方面,虽然进入20世纪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火荒》仍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一部带有浓郁瓦格纳风格的歌剧,它仍然是优美动听的。

  1905-1911年间,施特劳斯再次一鸣惊人,这次是在歌剧领域。他在《莎乐美》、《埃莱克特拉》和《玫瑰骑士》三部歌剧的创作过程中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仅选用题材惊世骇俗,在音乐方面也天才地将瓦格纳风格与莫扎特手法熔为一炉,制造出前所未有的绵密、紧张、刺激而美仑美奂的音响世界。

  《玫瑰骑士》之后,施特劳斯的创作过早进入衰退期,尽管其后的30年里他一直在不停地创作,先后有《阿尔卑斯山交响曲》、《阿丽亚德涅在纳克索斯岛》、《无影女人》、《间奏曲》、《埃及的海伦》、《阿拉贝拉》、《沉默的女人》、《达夫尼》和《达尼埃的爱情》等名作问世,但总体成就及革新精神都不能超过前述作品。当一代新的作曲家成长起来之后,他的音乐语言便显得陈旧和落后。很快,他的声望大大降低,与纳粹帝国的同流合污使他在道德方面也遭到唾弃。

  理查·施特劳斯在艺术上的回光返照集中体现在他于二战后创作的由23件弦乐器演奏的《变形》和为女高音独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最后的四首歌》。其体现了施特劳斯直到生命晚期,仍然对高超复杂的作曲技法掌握得非常结实可靠,后者则成为他本人最尊贵、最宁静、最深刻感人的“生命终曲”,它达到德国艺术歌曲的最高境界,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余烬。

  1949年9月8日,理查·施特劳斯在他的加米施乡间别墅平静去世。他最后的遗言是:“垂死的模样就如同我写在《死与净化》中的一样。”第二年5月,与他相依为命半个多世纪的保琳娜终随他而去。九天后,《最后的四首歌》由弗拉格斯塔德演唱、富特文格勒指挥爱乐乐团伴奏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首演,它成为对施特劳斯夫妇最好的哀悼曲。

  撰稿:刘雪枫

  作品解说

  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

  作为最重要的后浪漫主义管弦乐大师之一,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一系列交响诗杰作,这些管弦乐曲明显受到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的影响,但也有施特劳斯自己的风格特征。例如,曲调音域宽广,富于活力、激情和紧张感;复调多随音乐发展而自然流动,追求各声部的独立性而不过多顾及相互之间的谐和,出现复杂的整体音响;曲式结构较自由,与传统曲式既有联系又有分歧,常呈现出整体的统一和不时的杂乱并存现象等;基本使用瓦格纳式的管弦乐队编制,但发展了配器技巧,偏爱于使用各种乐器的极限音域,在宏大的音响中增加紧张度,逼真地模仿自然音响和表现某种象征的理性观念,同时提高了管弦乐队及乐器的表现力。因此,这些色彩丰富的壮丽的交响诗几乎被今天的每一个交响乐团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中。

  《蒂尔的恶作剧》全名为《蒂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作于1894-1895年间,是施特劳斯根据中世纪的传奇故事,用古回旋曲式写成的。理查·施特劳斯本人也略带叛逆和恶作剧的性格(他曾开玩笑地把自己和蒂尔等同起来),不会不被蒂尔吸引。1893年,比利时作家沙尔·德·科斯特的《蒂尔·艾伦施皮格尔和拉梅·戈德查克的传奇》通俗版出版。同年6月,理查·施特劳斯开始着手写作一部以蒂尔的传奇故事为素材的歌剧,但1894年5月作曲家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的演出惨遭失败,可能因此使他失去了把《蒂尔》写成歌剧的信心。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作曲家最终为蒂尔创作了一部交响诗杰作,乐曲于1895年5月6日完成。

  虽然理查·施特劳斯说过没有必要为音乐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让愉快的市民们自己去猜测一个流浪汉对他们所玩弄的音乐恶作剧”,但他的音乐与蒂尔历险记中的一些画面或情节之间的联系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小提琴碎弓奏出的闪闪发光的背景下,蒂尔的恶作剧开始了。我们无须为标题上所写的古回旋曲而操心,因为这是一首自由的、理查·施特劳斯式的回旋曲,它与传统形式只有一面之缘。两个蒂尔主题(圆号和单簧管)以各种极其巧妙的变形不断在音乐中隐现。我们仿佛听到他骑马闯入闹市时引起的混乱;每次恶作剧后,他都要嘲弄追赶他的人,当他逃到别人抓不到的地方,就会用拇指刮鼻子以示蔑视……他不断地开着恶作剧的玩笑,不断被人追逐,并最终被人抓住,以荒诞而残忍的方式被判处死刑。在科斯特的故事中,蒂尔对他的敌人所做的最后一次无法容忍的恶作剧是他在被埋葬后也不肯像死人那样安静地躺在坟墓里。施特劳斯的音乐的结尾是第一个蒂尔主题的冒冒失失的、喧哗吵闹的、刮鼻子的变体,暗示蒂尔对自己的死亡所表示的公然反抗,而他的精神也将继续存在。

  撰稿:周盈娟

  《变形,为23件独奏弦乐器而作的练习曲》

  “变形”Metamorphosen一词的原意为“变容”,用在音乐中有“主题与乐句的自由发展”之意,但与变奏曲根本不同,因为它的变化更自由,更加不受主题约束。这首《变形》也不是写给简单的弦乐队的,而是为23件弦乐器而写,要求每件乐器都保持独奏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乐器声部特性的熟练掌握及运用。

  在纳粹德国,施特劳斯经历了人生道路最残酷的起伏,他曾出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及德国作曲家联盟主席职务,又因上演犹太作家茨威格编剧的歌剧《沉默的女人》而被迫辞职,儿媳的犹太血统也使他倍受压抑,渐渐失宠于希特勒及其他纳粹领导人。二战后期,曾见证过施特劳斯辉煌荣光的慕尼黑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相继毁于盟军的轰炸,德国传统文化濒于灭亡边缘。在此期间,施特劳斯重新阅读歌德全集,以期从中寻找德国精神的真谛。面对歌剧院的废墟以及德国文化的空前危机,施特劳斯以一首哀悼性的挽歌作为回应,他使用的Metamorphosen一词,正是歌德老年时形容自己心理过程的用语,它用在曲式上具有双重意义。

  《变形》的主题采用的是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开头的旋律,在发展过程中还穿插了施特劳斯自己旧作中的动机。全曲为自由的三段体,主题由大提琴缓慢导入,奠定了全曲沉重的悲哀基调。在大提琴的上方,两把中提琴奏出新的主题,开头的三个同音动机在全曲中起着重大作用,另外两把中提琴奏出的第三个主题也来源于此。之后,乐曲便在这三个主题材料的对位中自由地发展、转调,并以灰暗的E小调达到顶点。此时,谱上出现德语标记“稍微像流水似的”。还是中提琴以明朗的G大调奏出新的主题,它与上述主题衍生的材料进行各种巧妙的对位组合,逐渐提高速度,呈现热烈的气氛。当小提琴呈现的新动机加入以后,乐曲的速度开始白热化,一直到达标记为“激动地”的地方。此时,高音域的旋律与和声也开始蓬勃生动起来。稍加平静之后,前面的各个主题又依次呈现,再度达到高潮。最后,乐曲重新回到开头的慢板,仍然是精致而理智的“变形”和对位,经过小提琴的旋律连接到速度更慢的极缓板,《英雄交响曲》的葬礼主题更加明确地呈现,将乐曲引入平静的结尾。

  《最后的四首歌,为女高音独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二战后期,一生风光无限的理查·施特劳斯陷入极度的双重痛苦当中,《沉默的女人》、儿媳的犹太人身份、以及身边的几个犹太人朋友,让他不仅遭到纳粹领导层的疏远与敌视,还受到很大程度的迫害,儿媳也差点被抓进集中营。战后,施特劳斯又因为在纳粹帝国担任过音乐的最高领导人而面临“非纳粹化”的审判。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竟再度一贫如洗,他的财产或毁于战火,或被没收和冻结。在极大的生存和精神的压力下,施特劳斯离开加米施前往瑞士避难,总算还能寻求一点平静。在自我放逐中,他再度读到德国诗人埃申多夫的诗,其中《黄昏》中的[“哦,多么辽阔而寂静的安宁!/ 血红的黄昏这么深沉 / 我们如此厌倦流浪/ ——这难道意味死亡的降临?”]道出他彼时的心境,使他大为感动,从而激发了他最后的创作灵感。这几句诗他曾经在1928年的一部合唱与乐队作品中使用过,而那部作品却名为《白天》。

  1948年5月,施特劳斯谱写完成《黄昏》,并配上色彩绚丽的管弦乐队伴奏。在儿子弗朗茨及儿媳爱丽丝的鼓励下,施特劳斯决定再为《黄昏》配上四个场景。他选中了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的一本诗集,其中纪录的是生命的不同时刻正像一年四季的循环。当年夏天,施特劳斯完成了三个场景《春天》、《九月》和《入睡》,剩下一个也许是描述冬天的。

  《最后的四首歌》在总体结构上带有自传性质,表达了作曲家与美丽尘世的依依惜别之情。《九月》的圆号尾奏呼唤出《英雄的生涯》中“英雄引退”的动机,它还与《黄昏》一道引用了《死与净化》的旋律。《最后的四首歌》有两种不同的演唱顺序,通常顺序是:《春天》、《九月》、《入睡》、《黄昏》;但如果按照创作时间排序,则为《黄昏》、《春天》、《入睡》、《九月》。“布赛与霍克斯”出版社老板恩斯特·罗斯把表现季节转换的两首分为一组:《春天》赞美春天的声音、景象和芬芳,《九月》描写夏季到秋季的转变,花园里的鲜花走到它一年的尽头;第二组则表达的是流浪者对栖息与睡眠的渴望,对黑夜与死亡的朦胧崇敬。

  耐人寻味的是,施特劳斯将《最后的四首歌》题献给儿媳爱丽丝,并嘱其在他生前不要发表。当他把完整的曲谱交给爱丽丝时,竟语带嘲讽地说了一句:“这就是你丈夫命令我写的歌曲!”《最后的四首歌》首演按照作曲家生前的意愿,由吉尔斯滕·弗拉格斯塔德演唱,富特文格勒指挥英国爱乐乐团,此时距施特劳斯去世八个多月,距施特劳斯夫人去世刚刚九天。

  撰稿:刘雪枫

  演出评价

  虽然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不是最好的演奏理查·施特劳斯作品的乐团,但其深厚的底蕴与高超的合奏能力,还是在音乐会上制造出丰满厚重的理查·施特劳斯音响。马祖尔在控制结构和雕琢细节方面是当代屈指可数的大师级指挥家,他指挥的《蒂尔的恶作剧》自始至终保持紧张刺激的动力,其间的色彩变化明亮绚丽,光彩夺目,戏剧性的旋律发展及对位中的绝妙变化清晰明确,耐人寻味。

  《变形》是考较弦乐独奏及重奏能力的试金石,也是对指挥家最具挑战性的曲目。马祖尔在此表现得不够松弛,导致23个乐手始终全神贯注,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

  《变形》之后是《最后的四首歌》,在情绪上有一种递进关系。女高音瓦拉迪的演唱直率而充满深情,她不做细致的修饰,虽然美感稍缺,却越听越令人感动。特别是最后两首,她完全进入诗人和作曲家共同描绘的超然境界,歌声越来越美,与乐队的配合也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演唱这部千古绝唱的较高境界。

  法兰克福的老歌剧院是在原歌剧院废墟遗址重新建造的音乐厅,内部装饰典雅富丽,音响效果温暖透彻,是世界上最值得光顾的音乐厅之一。本节目很好地表现出该音乐厅的优势,同时在剪辑方面做到了流畅考究,远、中、近景转换自然,与音乐的进行相得益彰。

  艺术家介绍

  指挥家库尔特·马祖尔

  1927年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里格,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就读,师承彭加兹。1948年毕业后被聘为哈雷国家歌剧院指挥,1951-1953年在埃尔富特、1953-1955年在莱比锡歌剧院任指挥,1955-1958年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指挥,1958-1960年在施维林从事指挥工作,1960-1964年担任柏林喜歌剧院音乐指导,1964年回到德累斯顿爱乐乐团担任首席指挥直到1967年。1970-1998年担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指导兼首席指挥长达28年。其间还兼任一段时间德累斯顿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及美国达拉斯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91年被聘为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直到2002年任满。马祖尔现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

  马祖尔的指挥风格灵动细腻,手势复杂怪异,充满格调高雅的现代意味。但是他的现代性是以扎实深厚的德奥音乐传统作为根基的,所以他诠释的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和勃拉姆斯交响曲无不结构庞大缜密,内在世界丰富,是效果极为独特的权威演奏。近几年马祖尔的演奏范围扩展到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更是将他别开生面的解读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是目前欧美乐坛最德高望重最受欢迎的指挥大师之一。

  女高音朱丽娅·瓦拉迪

  1941年出生于匈牙利的瓦拉迪,就学于布加勒斯特音乐学院,先后在克鲁日国家歌剧院(1960-1970)、法兰克福歌剧院(1970-1972)和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1972年至今)演唱。1974年首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登台,1978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1992年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首演。瓦拉迪擅长演唱德奥歌剧和艺术歌曲,塑造的重要角色包括《狄托的仁慈》中的维特丽亚、《唐·乔瓦尼》中的爱尔维拉、《阿尔切斯特》中的女主角、《伊多梅纽》中的伊莱特拉、《飘泊的荷兰人》中的森塔、《李尔王》中的科迪丽亚以及《战争安魂曲》中的女高音等。近年来瓦拉迪不断扩展戏路,成功演唱了威尔第和柴科夫斯基的多部歌剧,很受评论界和观众的赞誉和欢迎。作为著名男中音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的妻子,她经常在夫君的指挥下举办个人

演唱会,同时有多张音乐会实况唱片问世。

  撰稿:刘雪枫

  最后的四首歌

  I. 春天

  (赫尔曼·黑塞)

  在幽暗的苍穹下

  我漫长的梦境中

  长存春天绿树和晴空

  微风中飘荡着春的芳香

  和群鸟的歌唱

  现在,你的一切都展现在我面前

  那闪耀的光彩如同奇迹

  在它的沐浴下

  我内心激动,兴奋惬意

  春天再次与我相知

  优雅而温柔地呼唤我

  多么慷慨的恩赐

  使我激动得躯体震颤

  II. 九月

  (赫尔曼·黑塞)

  花园中充满哀痛

  冰冷的雨水湿透花瓣

  日渐袭来的秋意

  使夏日寒战连连地

  结束自己的时光

  秋叶一片片地从高高的合欢树

  枯黄飘落

  在濒死的花园梦中

  夏日的微笑,奇特而充满倦意

  只有玫瑰花恋恋不舍

  她要多停留片刻,祈求最后的平静

  无奈那越来越疲倦的眼睛

  也慢慢地低垂闭合

  III. 入睡

  (赫尔曼·黑塞)

  我被白昼折磨得疲倦不堪

  我将热切的渴望放到未来

  依偎在星斗满天的夜晚

  我像一位玩累的孩子

  双手,停止了劳作

  头脑,也忘却了思想

  现在,我所有的感觉

  都消失在沉睡中

  可是,我孤独的灵魂

  却将在高高的飞翔中获得解放

  在不可思议的夜的奇迹中

  生命的意义千倍增加

  IV. 黄昏

  (约瑟芬·冯·埃申多夫)

  我们携手并行

  共同经历欢乐与忧愁

  当我们到达

  宁静的王国

  从此安歇而不再流浪

  自上而下的山谷围绕着我们

  天空变得越来越灰暗

  两只飞翔的云雀

  带着梦想飞进朦胧之中

  来吧,展翅翱翔吧!

  我们入睡的时刻快到了

  在极端的孤寂里

  我们再也不想迷路

  哦,多么辽阔而寂静的安宁!

  血红的黄昏这么深沉

  我们如此厌倦流浪——

  这难道意味着死亡降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