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度观察: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10:59  长江商报
深度观察: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

内地颁奖礼总是充满争议

  本报记者 熊子昂

  猪腩肉少来

  本月诸多华语音乐颁奖礼揭晓入围名单,其中以第20届台湾金曲奖和第9届华语传媒大奖最受瞩目。看似日常动态,却时常能引发热爱音乐人士进行思考。纵观今日乐坛,当务之急在于如何走出低迷现状,这其中或许颁奖礼作为乐坛的一个嘉奖动作,能发挥一定作用。

  但回想华语音乐圈的颁奖礼,被受众遗忘的不少,尽显疲态的也很多。究其原因,有人说是颁奖礼过度向资金和人情妥协,丧失公信力;也有人说奖项分类不合理,奖励作品的地域局限,无法服众等。这都意味着,到了该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颁奖礼的时候了。这里的“我们”,是颁奖礼举办方,是媒体,是乐评人,也可以是歌手,只要乐坛与你息息相关,你还在以音乐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都应该加入到我们的思考阵容中来。本报将从今日开始,逐步推出相关系列报道,同时在本报网站论坛展开互动活动。让我们最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相形预测今年金曲谁将拿奖,打造真正奖励大华语圈音乐作品的颁奖礼才是众望所归。

  大陆

  常与“老鼠”“蝴蝶”有关

  现状:提及大陆音乐颁奖礼,创立于1997年的“中国流行音乐总评榜”(原名“中国原创歌曲排行榜”)最为人熟知。十多年来,“总评榜”推出众多优秀作品和歌手,那英孙楠陈明孙悦满文军韩红陈琳等都是该颁奖礼的热点人物。大陆颁奖礼爱以打造“中国格莱美”为噱头,“总评榜”则是最早致力要做成与“格莱美”抗衡的华语音乐盛事。但随着1999至2002年间,国内涌现出诸多音乐颁奖礼,如东方音乐风云榜、CCTV-MTV音乐盛典等,总评榜也开始没落。

  分析:排行榜颁奖典礼铺天而来,却仅是种手势,并未推动乐坛迈进。如今的颁奖礼表面上是“分猪肉”,实质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为“炒作”做嫁衣!颁奖礼制作单位追求话题,艺人则大方作秀,商家才愿投资冠名。围绕大陆颁奖礼的诸多新闻,如田震摔话筒许巍包揽五项成黑马、评审只挂名不参评等,让人感觉是蓄谋。

  公信力与专业性丧失,同时也让大陆诸多音乐颁奖礼失去受众。因此大陆又涌现出如电台操作的中歌榜、据彩铃下载量的无线音乐排行榜等,旨在用互动挽回受众。可迎合大众口味的结果就是,排行榜颁奖礼上常是与“老鼠”“蝴蝶”有关的歌,又让音乐颁奖礼没音乐品味。上述诟病累积,致使每年大陆诸多颁奖礼虽分地域设奖,但入围港台歌手都未见得会捧场,而来捧场的港台歌手必有奖可拿。

  香港

  音乐影响力不够 颁奖礼成摆设

  现状:就整个大华语圈而言,香港乐坛率先进入工业化,从唱片制作、出版到宣传推广可谓流水线式运作。而在上世纪70、80年代,谭梅张时代、Beyond等香港歌手和乐队让粤语歌在全亚洲都有较大规模影响,这意味着香港颁奖礼的根基建立音乐性与话题性都不缺。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TVB) 、叱咤乐坛流行奖颁奖典礼(香港商台)、 新城劲爆音乐颁奖礼(新城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香港电台)呈现四大颁奖礼鼎立局面。

  分析:目前来看,“新城劲爆”向唱片公司妥协,只要歌手参加就有奖可拿,实至名归的“分猪肉”颁奖礼。而创立时间最久,始于1978年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在激烈竞争中逐步向民众妥协,以至于天王陈奕迅、音乐人郭伟亮在2004年颁奖礼时曾与大陆网络歌曲同台竞技。妥协最终使这两大奖项鸡肋到没任何指标性。相对而言,“叱咤903”与始于1983年的“劲歌金曲”口碑较好。总的说来,是评审与乐迷口味综合,音乐和人气都有权衡。例如,郑秀文1996至1999在香港全盛时期,都未拿过叱咤女歌手金奖,而是在陈慧琳张惠妹后才于2001年如愿;而1992年“叱咤乐坛过江龙”金奖给了当时在香港人气颇高的林志颖,天后黄莺莺仅是铜奖。

  虽四大奖项在乐迷中口碑有分上下,但其实也是对香港乐坛的全面反映。不论是分猪肉还是所谓按播放次数颁奖,大体上都反映全年港乐趋势。但香港颁奖礼太过依附娱乐圈发展,近几年港乐声势大掉价,关注度小,歌手脸生,不然就是容祖儿多次连庄,都让颁奖礼沦为摆设。而香港打破地域局限的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及HMV的销量排行,可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用数字说话。但IFPI并没单独榜单只是年终颁奖,而HMV是唱片连锁店份额较少,影响范围都较有限,难以树立标杆。不过相形华语圈其他音乐颁奖礼而言,香港颁奖礼虽存在诟病,但在操作手法与奖项设立上也值得参考与借鉴。

  台湾

  评审专业 奖项公证 分类尴尬

  现状:台湾作为中文流行乐的先锋汇集地,因此即便唱片产业面临崩溃,台湾乐坛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分类。音乐类型更细化,让业内及乐迷心中一直极具权威与专业性的台湾金曲奖尽显疲态。作品涉及范围广,颁奖礼娱乐性强,官方提供奖金是金曲奖的优势。从评审专业程度、奖项公正性上,金曲奖也确实堪称华人“格莱美”。但相形格莱美,“奖项如何分类”一直是金曲奖最大尴尬。

  分析:如何合理设置奖项,是金曲奖历经20年一直寻求突破的方向。1997年,金曲奖和金鼎奖合二为一,奖项划分按台湾、大陆、华裔地区。如此大的突破,因针对大陆地区设立的奖项从缺(或许是因没作品报名),1998则取消按地域设奖的模式。而沿袭至今的则是按照语言分类(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只有最佳专辑制作、最佳新人等少数通类奖项。但这样的设立也不能服众,第18届林生祥就因语言分类而拒领奖,2002年姚谦率领维京唱片歌手集体拒报金曲奖,则是因为第10届江美琪在新人奖败给风格不同的纪晓君。如此看来,金曲奖寻求突破之路,总是一有突破后又迂回求稳。以至于,年年引发争议,让人搞不懂,金曲奖到底要鼓励什么。

  总述

  除上述地区的颁奖礼,近几年新加坡金曲奖也有一定关注度,但因更倾向鼓励新马地区音乐人,公信力也不够。从上述来看,整个华语乐坛真正奖励音乐人、鼓舞乐坛势气的颁奖礼已空缺许久。这意味着,乐坛与受众更加需要能够树立标杆的音乐颁奖礼。而目前整个大华语圈,音乐颁奖礼存在的诟病,简单说来是向赞助商、唱片公司低头,向金钱、人情妥协,导致公信力丧失。而拥有公信力的颁奖礼,奖项分类仍有待完善,作品摄取范围也未能囊括整个大华语圈。以此看来,在国内有较好口碑,历经九年的华语传媒大奖,有专业与音乐性,同时奖励各个地域的华人音乐作品,或许是最有可能负起重任的颁奖礼。

  快速阅读:

  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二):华语传媒音乐大奖出列

  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三):格莱美是典范

  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四):别总是些老炮

  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五):支持王晓峰、李皖

  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六):不用参考格莱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颁奖礼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