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乐章之间不准鼓掌是对是错?

2013年10月22日15:33  北京晚报

  几天前,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了一场特别有创意、非传统的音乐会,由俄罗斯小提琴家古德斯曼和韩裔钢琴家朱铉基组成的“古典骇客”,以他们天才的喜剧表演细胞,把人们眼中严肃庄重的古典音乐轻松幽默地表现出来,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演出前的记者见面会上,除了两个“活宝”大谈他们组合过程中的趣事外,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提出的一个疑问,在19世纪,古典音乐是令人轻松,给人娱乐的,为什么今天的古典音乐给人那么拘谨严肃的印象?在现在的古典音乐会上人人正襟危坐,没人敢说话,甚至咳嗽,更没有人敢随便鼓掌叫好?

  他们的疑问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因为从我们一开始接触古典音乐时,它就那样一本正经地存在了,有些人把它当做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剧场中附庸风雅着,有些人则觉得它阳春白雪,高高在上,于是选择远离。其实古典音乐在产生之初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在那天演出结束后,我特意来到后台,又和两位艺术家聊起了这个话题。

  “莫扎特那个时代的音乐会有创意有个性,不像现在这样循规蹈矩,协奏曲演出有很大的即兴成分,观众听高兴了就鼓掌,乐师会停下来再演一遍,或者走到观众中间去演,就像现代的爵士音乐会一样”,古德斯曼的描述令人神往。“CLASSICAL MUSIC”,在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或者“严肃音乐”,这样的翻译天然得让那么美妙的音乐戴上了“严肃”的帽子,一听名字就让人不敢靠近。其实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经典音乐”,既表达了这些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又表明这些音乐不仅仅为了消遣,还因内涵深刻,能启发思考,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现在的古典音乐会,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不能轻易鼓掌,尤其在一部交响曲的乐章之间,而在以前,鼓掌还是不鼓掌全由观众决定。朱铉基说,鼓掌是情绪的表达,是最直接地表现人们对作品的喜爱和对艺术家感谢的方式,“一般一部交响作品的第一乐章都很宏大,听到结束处是非常想鼓掌的,如果观众要非常克制地把情绪压下去,显然也不太人性。”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莫扎特曾经在自己信中说,他的第三十一部交响曲(“巴黎”),在写作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哪儿哪儿观众一定鼓掌。结果在巴黎首演的时候毫无例外在这些地方观众都鼓掌了,莫扎特很引以为豪。

  乐章之间要不要鼓掌,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有人觉得鼓掌破坏作品的完整性,有人觉得鼓掌反而是对艺术家的肯定和赞赏。古典音乐会不能随便鼓掌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许多人都把现在“乐章间不准鼓掌”的古怪规定归咎于瓦格纳《帕西法尔》在拜罗伊特首演所发生的误会,当时首演时,第一、二幕幕间都有演员致谢,观众也都鼓掌致意,瓦格纳则觉得这部歌剧的剧情比较深刻,他就跟在场的观众宣布,自第二幕之后一直到整个歌剧的结束,不会中途进行演员致谢,结果听众误以为瓦格纳不喜欢观众鼓掌,结果观众在接下来的各幕间一直沉默,一直到最后。如果《帕西法尔》中不鼓掌是瓦格纳表错意,那么之后有不少指挥家在演交响曲的时候对观众的乐章间鼓掌明确表达不满,甚至为了防止或阻止乐章间鼓掌也费尽了心思。例如在柴六交的第三乐章结束后,指挥和乐团的乐师们一律都保持刚演奏完的姿势不动,希望hold住观众鼓掌的热情。

  这就是“古典骇客”组合希望打破的桎梏,除了一些主题的确很严肃的作品外,不应该对现场观众的情绪表达做过多的限制,那样会让音乐变得非常活力,乐章间鼓不鼓掌,甚至歌剧中途叫不叫bravo,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但前提是作为听众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作品中去了,真心对演奏者表示谢意。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