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像奖提名看香港新生代没落

2015年02月06日16:44   娱乐专栏  作者:王玉年   我有话说

王菀之在《金鸡SSS》中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昨天香港电影金像奖公布了各项提名,最佳新演员居然出现了一人占据三个提名的情况,创作女歌手王菀之凭借《Delete爱人》《分手100次》《金鸡SSS》三部电影,抢下了半壁江山。一方面大家感慨这个80年出生的女孩大器晚成,一方面又不禁要问,香港电影真的没有新人了吗?新一批的舒淇、谢霆锋在哪里?

  去年的最佳新演员蔡瀚亿恐怕早已经被大家淡忘,前年的最佳新人居然是曾担任廉政公署高层,已经65岁的徐家杰,2012年的最佳新人是歌手萧敬腾。再往前追溯,也只有2010年的最佳新人李治廷,现在能够算上二线明星。

  不光看得奖者,再看近两年的入围名单:杜鹃、廖子妤、林更新、蔡瀚亿、蒋家旻、蔡洁、张雪芹、王菀之。杜鹃是名模,林更新来自大陆。其余的演员,和国内流行的小鲜肉鹿晗、李易峰比起来,距离头条焦点图的距离要差了好远。

  遥想当年,即便是香港电影最尴尬消沉的“97回归”后,也陆续诞生了舒淇、李灿森、谢霆锋、张柏芝、林嘉欣等一系列最佳新人,而现在的香港电影市场回暖,为什么反而没有小鲜肉了呢?

  其实这些新人也并非不努力,去年的最佳新人蔡瀚亿今年连续接演了《Delete爱人》《恐怖在线》《妈咪侠》《12金鸭》等多部港片,可谓高产。但是不得不说,在两岸合拍合作大融合的趋势下,香港本土电影工业已经越来越势单力孤,除了广东省之外,几乎已经无法影响更广大的内地观众。

  2013年香港电影的产量是42部,2014年有所好转,但也在50部左右徘徊。而在1993年,香港电影年产量的峰值是242部。这样大的差距说明,港片自身的乏力和没落。而2014年内地华语片票房前十中,香港导演的执导的作品占据了三席(分别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智取威虎山3D》《澳门风云》),又恰恰说明了香港导演“北上揾食”之路已经成为大势,不可抵挡。

  与香港新人的乏力形成鲜明对比,在内地市场一夜而红的小鲜肉们,已经成为了娱乐产业的新生力量,这里面两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刘恺威和陈伟霆。2006年,陈伟霆以SunBoy'z成员出道,随后在歌坛打开一片天,但是他的走红,却是因为出演了内地年度现象级电视剧《古剑奇谭》,观众对于他的认知自此才从小众粉丝圈,跨入到了小鲜肉的新台阶。另一方面,刘恺威在TVB多年的努力,也仅仅使他在港剧迷中间享有高人气,直到他成了杨幂的男友,才成为了内地一线电视剧的宠儿。

  香港新生代演员无法走红,很大原因是吃了大环境的亏。试想,没有内地高人气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加持,像陈伟霆这样的港产鲜肉,要占据“古剑四美”的位置谈何容易。以前的香港是潮流文化,是内地学习的目标,那个阶段出现的明星直到现在也有着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从刘德华、周星驰,到郑秀文、古天乐。而现在的香港娱乐圈的新人,虽然自身素质保持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因为没有及时有效的和内地观众互动,使得人气大打折扣,毕竟这是一个去权威化的时代,只有和网友打成一片,才能享受到偶像的红利。比如,参加了《百变大咖秀》和《奔跑吧兄弟》的王祖蓝,和在香港比起来,出场费翻了十几倍。

  香港新生力量的没落,恰恰伴随着内地和台湾新一代势力的崛起,并不是后继无人,而是新人鲜肉的格局变换了而已。陈赫、林更新、窦骁、蒋劲夫、陈晓、鹿晗、李易峰、吴亦凡、陈学东,再加上台湾的阮经天、赵又廷、彭于晏、凤小岳、张孝全。这些新老鲜肉人已经支撑起了新人的市场。而这些新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进入到了内地的娱乐产业体系发展,并从发展中获得了红利。

  说到底,市场决定了人气,香港电影也是如此。最佳影片可以靠合拍片撑场,老导演的电影还有票房和口碑,影帝影后也可以靠两岸三地的优秀演员作为补充。没有了市场的依托,空喊香港制造,以后香港电影的小年,恐怕会越来越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香港电影 金像奖 新人 王菀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