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情怀不够老歌来凑

2015年09月29日15:01   娱乐专栏  作者:一把青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一把青

  《港囧》到底说的是什么?撇开徐峥“囧”系列的金字招牌不谈,主线无非是一桩简单的中年情事,画家徐来(徐峥饰)陪伴老婆(赵薇饰)及家人来到香港游玩,想和过去的情人杨伊(杜鹃饰)叙旧而未遂,最后和老婆重归于好。

  那么既然是“港囧”,香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穿插其中的,除了铜锣湾的夜景,重庆大厦的阶梯,《偏偏喜欢你》、《上海滩》、《沧海一声笑》、《饿狼传说》、《不了情》、《倩女幽魂》、《拒绝再玩》、《万里长城永不倒》,耳熟能详的一首首八九十年代粤语金曲,更一网打尽贯穿始终,见缝插针地植入,成为一条亮眼的副线。

  这原本是极其吸引人的噱头,毕竟,如今面对中年危机的这一代人,正是少年时代听着甄妮、张国荣、叶丽仪长大的那一代人,熟悉的旋律响起,他们会心一笑,回忆青春,想起往事,然而,这就可以称作情怀了吗?更进一步说,这就是《港囧》想表达的香港情怀了吗?所谓情怀,立足点当然在情,可是,杂糅了命案、黑帮、社会问题与荤段子的《港囧》,尽管请了李璨琛、林雪、苑琼丹等一众香港电影熟面孔来撑场,想说的太多,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便物极必反地,成为了一部大杂烩之作。

  情怀不够歌来凑,耗资七位数购买版权的华丽歌单,起到的无非是万金油的作用。不仅遮掩电影在叙事上的短板,联手旺角的街头、红色的计程车、维多利亚的海景、还有拷贝自刘镇伟、王家卫的台词(“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感情保质期就像凤梨罐头”),包装出一个大陆人眼中的香港典型印象,更像是一支任由导演差遣的队伍,千军万马,目的只有一个,戳观众泪点,不分对错。

  比如说,当男主角见到初恋而不能相认的时候,不止是音乐上使用了《大话西游》片尾曲《一生所爱》,就连情节也模仿着《大话西游》,昭然若揭,甚至明显到难以称之为致敬的地步。“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情人别后永远再不来”的歌词,放在至尊宝与白晶晶和紫霞仙子的身上,凄苦哀婉的爱情,当然是合理,可是当三角关系换成徐峥赵薇与杜鹃,且不说一个个同样昭然若揭,刻意安置的笑点,他们的人物关系,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夸张与变型的程度,连中年危机都称不上,只能算是一场中年闹剧,如同当原配遇上初恋相见的时候那句“你好美啊,我还是死了算了”,充斥着歇斯底里和哭笑不得——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真正有港产片与粤语歌情怀的人,会以如此的方式亵渎那些纯正而珍贵的音乐吗?说实在的,当歌声响起,眼前不免浮现风华绝代的张国荣,或是一生白西装活泼俏皮的陈百强来,而这些来自八十年代的画面,和眼前几乎是工厂式笑声制造机的情节交叠,简直尴尬,倒也成了另一种反讽了。

  话说回来,大概还是小清新鼻祖台湾文艺片更擅长贩卖情怀,与《港囧》同期,在台湾掀起全民风靡的《我的少女时代》,同样是叙述关于成长与爱情的青春故事,同样以刘德华的歌声和周星驰的电影击中观众泪点,运用的适可而止,反获得一片好评;再说香港,九十年代刘镇伟导演的一部小品《黑玫瑰对黑玫瑰》,冯宝宝毛舜筠邵美琪梁家辉主演,使用的是粤语长片中的女英雄“黑玫瑰”梗,也是以古老的粤曲小调贯穿,怀旧抒情而不失幽默,中港台三地,隔着时间和空间,贩卖情怀无罪,关键在于如何消费,是悉心包装,润物细无声,还是粗糙的如一百块任选的大卖场,其中的差异,大概就是导演是否有心的分别。

  不过说到底,电影中的徐来(徐峥)还是代表着大部分的中国中年男性,存有小钱,掌握了些话语权,有贼心没贼胆,内心依旧隐隐地自命不凡,《港囧》上映一周票房再掀风暴,相信观众席上的不少人都过着徐来式的生活,他们是不会承认自己是没有情怀可言的,随大流地在电影院笑一场,再找个KTV唱一晚上,喝几瓶啤酒,想起同桌的她,可能再落上几滴眼泪,仅此而已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港囧 徐峥 情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