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慎用自由,成就快意江湖

2015年10月09日16:37   娱乐专栏  作者:影视独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影视独舌 郭宏

  浪迹江湖者有一个最惬意的结局,叫做“哥离开江湖已经很多年,可江湖依然有哥的传说”。如今,《琅琊榜》已然成了传说,而且会是那种流传久远的经典传说。审片多年,留下深刻印象的剧目并不多,看后让人忍不住要鼓噪几句的剧更少。几个月前,54集的《琅琊榜》一气看完,难掩心中大爱之情,当时还特意下载了刘涛演唱的《红颜旧》,带着耳机每日聆听,未曾有丝毫厌倦。当时给的审评意见是:“既有《雍正王朝》的规制严谨,也有《天龙八部》的轻灵飘逸,是中国古装剧集大成的优秀剧目”。后来李星文评说“飘逸的正剧,沉稳的传奇”,我觉得更加简练传神。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学作品赋予个体的想象力差异。所以每当一部改编自小说的影视作品问世,都会因为这种差异,而受到原著党们的吐槽和批判。此番《琅琊榜》登台亮相,原作的拥趸们都感到诧异,剧中的人物与小说的群像竟然如此贴近,高度契合。说实话,这种群体认可并不多见。一般来说,角色认同,就会产生情感带入,情感代入,才能让观众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按照斯氏表演理论体系的“移情和共鸣”学说,《琅琊榜》赢在了起点之上。

  当然,看对眼的人物,只是留住观众的第一步,有没有道德感染力才是引发观众产生共鸣的王道力量。

  无论是争王称霸的王公贵族,党同伐异的派系族群,还是揭竿而起的草莽流寇,或替天行道,或匡扶正义,或惩恶扬善,或杀富济贫,总要有个起事的由头。梅长苏辅助明君,昭雪冤案,铲除奸佞,绝对符合普世价值,带有着先天的正当性。这样的架势一经确立,白黑,善恶,美丑,一目了然,观者很容易找到人物寄托和情感投放的落点。

  《琅琊榜》虽然充满恩怨情仇,但是这部励志复仇的戏码演绎的很有节制。

  宁国侯谢玉为铲除政敌,勾结皇子朝臣编织谎言,以谋反之罪在梅岭设伏,将出征御敌的七万赤焰军将士绞杀殆尽。事后,林帅夫人长公主向梁帝求情未果自刎于朝堂;林家及赤焰军旧部被满门抄斩;皇长子受到牵连被赐死,母亲宸妃也自尽身亡;侥幸逃脱的林殊也因为火烤雪淹,中了火寒之毒,在痛苦中煎熬。这种恩怨,真真属于一天二地之仇,三江四海之恨,对始作俑者即使千刀万剐也难平心头之恨。

  可是纵观全剧,放逐谢玉,冷藏太子,除了深陷杀君弑父,人伦之乱的誉王不能摆脱梁帝的诛杀之外,整个故事中,梅长苏萧景琰方面鲜有株连九族,大开杀戒的场面,仁者的宽厚包容不过如此。

  虽说本剧的故事惊心动魄,血雨腥风,各色人等差之毫厘就会身首异处。可是看完之后,感觉不冷血,不灰暗,整个作品呈现的基调反而充满温暖。也正是这份温暖将这份江湖快意,转化为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琅琊榜》的叙事主题重在男人的情感和担当,蕴意深远的大段对白,权谋算计的唇枪舌剑,这都是男人戏的重要特征。在收视大于天的今天,拍这种剧时,很多制作方会做些迎合市场的改动。比如,为了吸引女性观众,会加重小殊与公主,宫羽与梅长苏,夏冬与魏征的情感戏,甚至会比照《甄嬛传》的热播,调大后宫戏的比例,如此一来,横生枝节,画蛇添足就在所难免。然而,《琅琊榜》没有寻旁门左道,而是充分彰显庙堂正剧的创作企图,尽情抒发男儿的胸怀和理想,情至处义薄云天,将红妆脂粉保留至恰到好处。如此一来,这些轻描淡写的儿女情长反而显得清纯致丽,绵延留香。很多人特别是女观众确实喜欢缠绵悱恻的爱情桥段,但是这种侠肝义胆的大男人情怀更震慑人心。正如刘涛在采访时说的,“梅长苏和霓凰的爱很隐忍、是大爱,不是表达男女之情更重,其实反而更加豪情、肝胆气更重”。

  表演理论体系的奠基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好在琅琊榜没有胡作非为,而是慎用了这份自由。

  就小说而言,海宴的文字说不上华彩和靓丽,但在电视剧中,她的文字言之有物,充满韵味,既有厚度又不艰涩,可谓雅俗共赏,表意表情都恰到好处。

  像是夏江将梅长苏拘捕至悬镜司,问他想要什么?“位极人臣的富贵?俾睨天下的权力?还是万世流芳的名声?”可以说三个排比疑问句,穷尽了凡世间人们的终极理想。此时,夏江已经怀疑梅长苏涉身江湖的目的,只是他一直在凡人的三大终极目的之间打转,百思不得其解。再比如梅长苏向夏冬解释身在江湖的道理时说到,“大家治学的风骨,世事万物,无处不道。隐于山林为道,彰于庙堂亦为道,只要其心至纯,不做违心之论,不发妄悖之言,又何必执念立身于何处”。中国的知识分子讲求风骨,这段话实际上勾勒出了梅长苏的风骨。

  一部好剧需要鲜明的主题,丰满的人物,扎实的脚本,生动的台词,也需要艺术的技巧。

  记得早些年,在媒介的引领之下,居住在北京的人们突然觉得,气候如此干燥,不仅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还会加速皮肤老化。正当大家为此焦虑之时,某加湿器悄然登场,畅销于市。后来,人们方知这个最佳解决方案是某品牌培育市场的一次营销。

  梅长苏的登场亮相,与这种市场营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受梅长苏左右的琅琊阁在长久的谋划之后,向江湖散布了一个说法:“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此时,朝堂之上,夺嫡之争正酣。萧景宣和萧景桓两人,循着江湖的传言,直奔梅长苏而去。这二位,一个贵为储君,一个七珠王子,抱着对王位的渴望,都对梅氏毕恭毕敬,争相延揽,有时还有些曲意逢迎。这种先声夺人的戏剧效果,对于塑造传奇人物很有功效。

  想当年,朱元璋揭竿而起之时,幕僚同党将事先编好的儿歌谶语,散布于市井,由小儿们竞相传诵,让百姓相信变天的正当性,放到现在,就叫做造势。

  我们看到,梅长苏在一个个剪除太子和誉王党羽的过程中,会信手拈来六部机构的名牌,每灭掉一个,便会将其投火盆之中。身中火寒之毒的林殊,此时武功尽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这种将政敌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物刻画,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轻松姿态,反而赋予梅长苏以沉重的力量感,给人带来一种轻灵的快感。除了病痛让他像个普通人之外,他身上更多的时间展现的是一种玉树临风的仙风道骨,符合传说中琴韵茶香的风雅才子,城府万钧的谋策之士的形象。一个凭借一己之力就能颠覆江山社稷的谋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夫自然了得,从先声夺人再到细节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传奇人物就此坐实。

  胡歌扮相俊俏,潇洒飘逸,但是又无一些英俊小生浮夸和浅薄,很契合梅长苏的特质。在一部男人戏中,刘涛的戏份权重不高,但是她扮演的霓凰郡主既有万军丛中取敌上将首级的勇武,又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娇羞。

  当然,胡歌刘涛无法撑起完整的琅琊榜,其他角色一个都不含糊。像是黄维德,自出道以来一直半红不紫,此次遇到一个好角色,极大地激发了自己的表演潜质。他扮演的誉王城府很深,虚伪中带着老辣事故,很有感染力。靖王的刚直率真,谢玉的阴狠毒辣,言阙的冷峻机敏,梁王的刚愎自私,静妃的隐忍淡定,在《琅琊榜》中,演员们几乎是集体爆发,无论大小角色,都会展现光彩,绝不会让人产生那种一见面就想换台的冲动。

  精品剧的特点就是少有短板,摄录美服化道,哪个方面都得跟得上。例如服装舞美,就十分精致考究。靖王与中书令柳大人孙女大婚一集,靖夫人对丈夫俯身一拜,宛若开屏的孔雀,俯拍镜头之下,画面极具美感。

  最后想给制片人和导演点个赞,《北平无战事》横空出世,让大众熟悉了侯鸿亮、孔笙、白雪的名字。如今,各位再接再厉,又拍出了令人惊艳的《琅琊榜》。可以说,前者是中国电视剧的扛鼎之作,后者代表了中国古装电视剧的最高水准,都是良心品质,让人钦佩。

  混迹江湖,临了总要有个说法。以笔者世俗的观点看来,假设到了盖棺论定之时,墓志铭能刻上《北平无战事》及《琅琊榜》导演的字样,此生无憾,足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琅琊榜 胡歌 快意江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