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床畔》重扬理想主义

2015年04月11日01:19   北京晨报 收藏本文     

  北京晨报讯(记者 刘婷)近日,记者从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获悉,著名作家严歌苓最新作品《床畔》(原名《护士万红》)即将面市,这部作品从起笔到付梓花了约20年时间。讲述19岁的护士万红照顾“活烈士”的故事,该书被评价为重扬的理想主义的奇特故事。

  出版方介绍,故事从1976年的西南小城讲起。19岁的万红,护校刚毕业就来到川贵深山间的一个野战医院。她的使命是护理铁道兵张谷雨连长这位“活烈士”。十几年如一日的守候,“捞政治资本、入党提干”的误解,吴医生的追求,甚至是“英雄”概念的颠覆,都没有让她动摇过离开床畔的念头。如小说中所写:医院的白铁床是艘船,“床畔的一切都在流动,流动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两个人没变,一个是床上的张谷雨,一个是床畔的万红。万红是唯一连接床和床畔的艄公,来回摆渡在谷雨哥和她以及其他所有人之间……”小说也因此更名为《床畔》。

  出版方表示,小说的缘起是20世纪80年代初,严歌苓调任北京铁道兵总部的创作组,然而这部小说并非当年采集来的故事,而是脱下军装后一直想表达的一种军人精神——英雄主义。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小说起笔于1994年,严歌苓的父亲去美国探亲时建议她以两个人的主观视角来写:一是女护士,一是植物人张连长。她写了厚厚一沓稿纸,却发现故事像个童话,缺少力量。后来再次书写时,偶然与导演张艺谋聊天谈起这个故事,张艺谋与严歌苓的观点一致:“不应该把植物人作为其中叙事视角之一,关键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正常地活着;关键在于万红以信念去证实他活着。”于是,这部休克了20多年的小说得以重塑,故事里的时间跨度达30年,主人公万红从特护病房床畔的少女变成了老教堂遗址留下的“最后一个嬷嬷”。

  严歌苓称:“我拖着这部小说的手稿从美国到非洲,从非洲到亚洲,又从亚洲到欧洲。在台北居住的三年中,我再次开始写作《护士万红》,写得也很艰涩,最后还是放弃了。2009年,我们全家搬到德国柏林,我一直想把这部作品重写……直到去年,我才把这部小说的所有手稿再次翻出来,各种稿纸堆了一桌子,我推翻了之前全部的构思,重新写作了目前这部《床畔》。”

文章关键词: 严歌苓小说故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