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豪华风遭批 李河:文化的钱花反了

2013年03月28日14:33  北京晨报
李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近几年,各地兴起建设大剧院的热潮。据有关机构统计,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已建成和将建成的大剧院有40家左右,平均每年有10家大剧院建成。”

  随后又有报道指出,当前在许多二三线城市普遍存在大投资、大规模地建设大剧院的现象,比如新疆昌吉州、安徽蚌埠等城市纷纷计划斥巨资建设大剧院,而这些地方大剧院的投资金额均在5亿元以上,剧院占地面积也多在7万平方米以上。

  与此同时,豪华大剧院建成之后究竟作用如何?有报道称,“很多剧场的空场率达到80%,利用率严重不足”。这引起了许多学者专家和网友们的批评担忧,并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也都先后刊发评论文章批评“争建奢华剧院”的浪费之风。

  究竟是什么让豪华剧院成风,在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又如何让文化建设的福利被百姓真正享受?对此,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一方面是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手段匮乏,另一方面是公共文化设施的过剩。其中的反差,反映的是我们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大剧院只是这种表现的一个方面,批评公共文化建设的奢靡风气,并非是说不能再建,而是要找到一个真正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方式。”

  公共文化设施也有泡沫

  北京晨报:各地兴建豪华大剧院的风气引起了很多担忧,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李河: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今天才有,在2006年就已经出现了,那时我们在各地调研发现,很多地方都存在盲目兴建豪华公共文化设施的问题。实际上,值得担忧的不是某个剧院变得豪华,而是全国那么多城市一股风吹下来,最终形成奢靡、攀比的风气。在今天,不光是房地产行业有泡沫,公共文化设施也有,我去过一个县级市,他们的图书馆有上千个座位,但是有多少人去看书呢?当时我看到去看书的人很少,书籍蒙尘,座位空置。

  北京晨报:那么,是不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出了什么问题?

  李河: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城市公共文化,大家都需要,这是好事。但是一窝蜂地建设豪华设施,对于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是不是真的有用呢?现在看来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第一,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手段至今仍旧很匮乏;第二,公共文化设施确有过剩。豪华剧院只是表现之一,现在许多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批评的意思,其实并不是不能建,而是怎么建?关键在于真正找到合适的满足文化需求的方式。

  一方面豪华剧院雨后春笋般地崛起,而另一方面是建成后的空置,与此同时,许多严肃音乐、经典戏剧、传统戏曲却因场租费太高,致使登台表演机会少之又少,进而面临被没落的境况。

  是什么让兴建豪华剧院演变为一种跟风,豪华剧院对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天文数字的投资经费是否用到了刀刃上,怎样才能让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时代,面对以上问题的显现,我们是时候应该好好思考、重新审视了。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我们在文化上的钱花反了,与其造一个个的大房子,不如把这些钱投入到教育中,培养老百姓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并且留给他们时间,让其真正学会去欣赏艺术、享受文化。”

  官本位需要克服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是什么使得建设豪华剧院成风?

  李河:首先要说的,是上行下效的问题。“王德如风,民德如草,风过草必偃”。大剧院只是其中一端,类似的还有很多。我觉得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谨防官本位模式的发生。一些城市纷纷兴建豪华大剧院一事,可怕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这种奢华建设成为风气和潮流。

  北京晨报:那如何判断是不是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呢?

  李河: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有一两个大剧院,对于培养人们对国家的神圣感是有帮助的。或者在某些区域、某些人群中,形成了这样一个爱好、习惯、风俗等,建几个大剧院也没有问题。可怕的是,一旦这种现象成为风气,不管有没有实际需要都去建,其实这还是受官本位的影响,它满足的不是群众的文化需求,而是城市的形象、官员的政绩和面子。表面上看,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文化的需要,但满足的方式是行政命令式的,没有调研和论证,甚至许多地方还设有标准模式、等级规定,在等级和标准的范围中,则尽可能地豪华。

  豪华剧院到底有何用?

  北京晨报:豪华剧院建成后空置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此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李河:这样的现象确实不少,图书馆没有人去看,大剧院人更少,因为它对公众文化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不像电影院,大家都能去看。但剧院,没有相应的艺术素养,说实话,很多人进去,就和受刑一样。所以,大剧院的建设,首先应该有调研,这个地区的公众、市场需求量到底如何?大剧院核心性展示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歌剧、戏剧等,对于公众的艺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目前,要想被老百姓普遍地接受可能还会比较困难。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符合公众的需求呢?

  李河:未来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才能建立在真正的需求上,首先要有完善而切实的民调机制,要通过调研,知道什么才是人们真正的需求。满足的方式也应该建立在公众参与的专家讨论上,最后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决策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边是各种大型、豪华场馆纷纷建设起来,另一边是传统戏曲面临被冷落、严肃音乐少人问津以及地方艺术教育缺少经费等问题凸显。甚至,很多老百姓对于七八十元一场的大片儿都舍不得看,更不用说要花几百上千元进大剧院看演出了。

  建“房样子”不如投教育

  北京晨报:您说要让百姓走进大剧院需要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但是如何去培养呢?

  李河:公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从哪里来,这就又说到教育问题了。按说今天教育普及,人们应该可以接受歌剧、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但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中,艺术熏陶的训练非常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剧院建成后,有什么用呢?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增强文化艺术的教育?

  李河:是的。经济发展上说要从外延性增长转变为内涵性增长,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发展。文化其实也一样,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发展也处于外延性的高增长,什么是外延性呢?就是盖大建筑,一个比一个富丽堂皇,最终的效果如何呢?很多成了《红楼梦》里所说的“房样子”,里面没有什么人。真正涉及内涵型的文化艺术素养的培育,反倒常常缺乏经费。钱多花在了房子上,少花在文化教育、艺术熏陶上。我们在文化上的钱花反了。实际上,与其盖大房子,最终变成一个个“房样子”,不如在教育上多投入,慢慢地培养人们的文化和艺术素养,也给人们留下时间来提高自我。

  要有合理的审批程序

  北京晨报:怎样才能改变奢华之风,使文化建设真正做到让百姓受益呢?

  李河:涉及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想关键在于一个程序如何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大笔一挥,几亿几十亿就没了。钱是纳税人的钱,这种浪费太可怕了。有钱的时候要想到没钱的时候,在这样的浪费之下,老百姓真正的文化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这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当然,今天批评奢华之风,也并不是说一定不能建,而是要有一定的程序,该建的还是要建,经过了程序审批并通过的可以建,没有经过程序批准的,钱花得再少也是浪费。

  北京晨报: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程序呢?

  李河:首先要有调研,要知道公众真正需要什么。其次要有公众参与的专家论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最后,要有决策机制。

  钱是纳税人的钱,那么,谁最能代表纳税人呢?能否建立人大拨款机制呢?这十多年来,各种大的场馆的投入总和恐怕是个天文数字,是否能建立人大参与决策的机制,也表现出是否真正尊重纳税人的态度。

  寻踪“世界六大剧院”

  ●奥地利国家歌剧院:位于维也纳,也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以上演第一流歌剧和最讲礼节而闻名于世。凡在这里上演了的节目,等于戴上了“世界一流”的桂冠。演出时一有观众鼓掌,演出立即停止,掌声停后再恢复表演,以表谢意。

  ●巴黎国家歌剧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奥斯曼大街上,是世界上占地最大的剧院。整个剧院方圆达11万平方米,其剧场长172米,宽101米,舞台也特别大。这个剧院主要演出舞剧、抒情剧和交响乐。

  ●意大利米兰大剧院:位于米兰市,也称斯卡拉大剧院,是世界上看台层数最多的歌剧院,总共7层看台,室内总面积比3个网球场还大,是世界三大著名剧院之一。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澳大利亚悉尼港口,它由10多幢扬帆式建筑组成,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剧院中有歌剧院、音乐厅、剧场等,可同时容纳观众7000多人。

  ●科隆大剧院: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闹市中心。剧场大厅呈马蹄形,面积7050平方米,并围绕着7层包厢,拥有观众座位3200个。厅内舞台长35.25米、深34.5米,舞台面积为世界之冠。

  ●百老汇剧院:位于美国纽约市百老汇大道上,它是40家1000座以上剧院的总称。这里上演的剧目代表了美国文化水平,其内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