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剧院攀比豪华几时休

2013年03月26日14:59  北京晚报

  先是看到3月20日《中国文化报》报道:“近几年,各地兴起建设大剧院的热潮。据有关机构统计,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已建成和将建成的大剧院有40家左右,平均每年有10家大剧院建成。”

  近日,媒体上又传出二三线城市大投资、大规模地建设大剧院的新闻,比如,新疆昌吉州、安徽蚌埠、黑龙江哈尔滨等城市纷纷计划斥巨资建设大剧院,据报道,这些地方大剧院的投资金额均在5亿元以上,剧院占地面积也多在7万平方米以上……

  后看到3月22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刊载《勿借文化建设之名助长浪费》的文化报道,严肃批评国内这种争建奢华剧院的风气。

  一些艺术人士认为,这些豪华剧院根本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文化消费能力,而是一味地追求建筑外观上的奇特与功能上的全面,一味追求国际化和现代化,“很多剧场的空场率达到80%,利用率严重不足”。

  纵观这些地方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这些作为文化建筑的大剧院,片面追求豪华、奢华,大而无用,盲目求洋,造成了极大的文化资源浪费,且这种文化建筑的奢华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就此,有的文化评论指出:这种争建“豪华”大剧院风,这种形形色色的文化浪费,其背后隐藏的是利益之手的推波助澜。文化生产的政绩心态、项目投入的行政主导、产业运行的市场缺位,导致文化浪费的恶性循环,也令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反对浪费、厉行节俭,并非只停留在饭桌上、会场内,而遏制这种种的文化的铺张浪费,同样也刻不容缓。

  如今,城市发展、城市化建设都很快,文化建设也要跟上这个城市发展的建设步伐,因此,各地出现的像大剧院这些豪华、奢华的文化建筑,实际上是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在对待城市文化建设的态度上,它们却是偏离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文化的事物基本作用和意义,体现的是公共的参与性,在于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服务于我们精神的需要,真正成为大众吸收文化的方式。但是,这些豪华、奢华的文化建筑,却是脱离实际,距离大众生活很远,虽然耗资巨大,但形式空洞,服务功能缺乏,难以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

  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众的文明的水平、文化的素养,但是,这种社会应该具备的文化情愫,大众具备的文化情愫,却不是靠几个博物馆和剧场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就能马上解决问题的。但是,我们却把它理解成为文化建筑需要巨大的投入,需要大兴土木,动辄投资千万、亿万,一味求宏大、求气派、求豪华,以大量的奢华的文化建筑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结果,文化建筑成了金钱的堆积,奢华的攀比,物质的堆积物,内涵空洞,缺乏品质,失却灵魂,人的情感,被埋在那水泥之下,文化的内在的滋润和涵养,荡然无存。

  文化建筑如何尊重本地人的历史情感?如何与一个城市的人文肌理和谐共处?究竟如何让建筑美学在本土生根,如何深化艺术教育,如何培养出将来的艺术大师?这是进行文化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当文化建设被当成了工具,用功利主义的原则对待的时候,就会集权集钱用力地去做所谓“文化建设”,大兴奢华文化建筑,把它们变成一个个“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因为,高价的建筑,华丽的场馆,都是看得见的政绩,这会当作升官的成本,政治上的美容术语。

  它们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无关,更失去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偏离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摆阔、夸富、拜金、显摆、张扬、挥霍,从面子工程到城市审美,如今的文化圈充满着“暴发户”式的张扬……可说这是当下我们的文化建设中常见的乱象、怪象,因此,受到一些文化媒体的严厉痛斥,也不难理解。

  可是,建一栋豪华剧院、一栋艺术中心和建一座污水处理厂或是一个百货大楼毕竟是不一样的。任何一件文化工程的背面都牵动着一个城市灵魂深处的东西——它的历史情感、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大众对未来的共同梦想、愿景。任何国际知名、高价高贵的硬件文化建筑也无法取代静水流深的人才培育和国民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当我们把资源全付给了表面的夸张,我们还剩下什么给那深层的、真实的、民族所真正需要的文化建设呢?X014

  正常异见

  袁跃兴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