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专访贾樟柯:我的内心有点小小的反叛(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14:14  外滩画报
戛纳专访贾樟柯:我的内心有点小小的反叛(图)(4)

贾樟柯

  J:这也是这几天外国记者问的最多的问题。我们面对的这个工厂是男性化的,它比较机械化,劳动量也很大,整个机器厂房给人造成比较男性化的感觉,而且大多数工人都是男性。如果这个戏的主角男性再多,整个戏就会不平衡。

  另外,1958 年到2008 年是五十年的历史,用女性来讲故事效果比较明显,她们从少女到青年女性,再到少妇,进入老年,女性所经历的时间流失感,在她们身上会很明显,而且会有感情。它会提供给我时间流逝的感受。比如陈冲,演一个像她的人,17 岁那时候的小花,很有意思。

  B:起初有没有设想过不用演员,全部都用真实人物来讲述,这样会让影片看上去更有力量?

  J:一开始就考虑应该用演员。因为我就是想让人知道,这是虚构与写实一体的。采访了100 多人之后,我突然理解了,人类为什么发明了虚构。这么多事情是工人讲出来的,但是一旦有这么多事实,加上采访时的想象空间,就特别需要虚构。从操作层面来说,100 个点分在100 个人身上,我不可能找100个人来演。只能通过演员,来达到理论上的真实。讲述上的感受是真实的。

  B:每个人讲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素材吗?

  J:每个人的素材不同。

  吕丽萍饰演的的那个素材,是完全照搬过来的,丢小孩的故事已经写进了他们的厂史。我去420 厂,这是他们讲给我的第一个故事,“我们这个厂在转移的过程中牺牲了一个孩子”。陈冲的部分是发生在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

  时候。

  赵涛演的部分完全是虚构的,我也没有采访太多年轻人。我觉得我完全了解他们,就是写我们自己嘛。

  但创作上,我做出一个大的改变。起初我们是打算把吕丽萍、陈冲的故事变成回到五六十年代,或者七十年代,甚至都开始准备写剧本了。后来觉得不好,因为这样会切断了今天和过去的联系。后来,我采用了一个有挑战的方法,所有人都出现在现在,但是他们的语言里出现的都是过去,这样的一种关系是比较好。

  B:演员和真实人物穿插对白,很多观众会发现真实人物比演员的表现更有力量,这种表演和真实的不平衡怎么协调?

  J:我觉得可能是我做得不够。因为我是想完全让戏剧的部分就是戏剧,记录就是记录。但是由于考虑到整个影片风格的统一,就让演员尽量放松去演。比如吕丽萍从舞台过来,陈冲在好莱坞拍戏,我想这些演员现在的部分应该有些小小的戏剧,但是我都变成了小小的状态:吕丽萍就是举着瓶子走走,陈冲就是和伙伴们唱戏,赵涛就是开车走走……可能如果美学上要做得极端点,应该在常态之外,有戏剧性出现。

  B: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的前期宣传给大家一个误导,注意力都放在厂花的命运变迁上。看到电影的人都惊讶了,完全不是这回事。这种反差是你故意设置的吗?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贾樟柯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