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别拿禁片说事

2013年01月17日11:49  北京青年报

  ◎评家:安也  影片:《V字仇杀队》

  导演:詹姆斯·麦克提格

  主演:娜塔丽·波特曼、雨果·维文

  时间:2012年12月14日 CCTV-6

  不知从何时起,“禁播”这个字眼似乎有了一种魔力。这些年,大凡被扣上“禁片”帽子的电影仿佛神形就变得格外神秘起来,从内容到立意无不比那些正常渠道可以看到的影片更值得玩味,继而口碑四起,身价飙升。而对于电影发烧友,“禁片”甚至渐渐成为一道观影段数的门槛,你要是没看过一两部,简直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难怪,在中国电影圈向来流传着“要想火,拍不出大片就做禁片”的说法。

  最近,一部《V字仇杀队》在央视电影频道的首播成了热议的话题,“禁片、央视、未删减、解禁”等字眼充斥着各大网络版面,电影的寓意、场景,其中的台词,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数网友高呼被“亮瞎了眼”。

  如果不是这次被拿出来再度热炒,我几乎已经淡忘了这部风格诡异的电影。说实话,当年看它完全是对娜塔莉·波特曼的一厢狂热,尽管影片冷峻吊诡的风格和极具大胆的超现实主义让人印象深刻,但导演略显故弄玄虚的手法仍不是很讨我这种口味偏淡观众的喜。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虚拟的未来世界,那时的英国变成了一个由独裁者所统治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国家,人民生活在残暴的统治下,疾病、饥荒、恐惧,秘密警察无处不在。在这里,外国人、同性恋者和反对人士都会被抓入集中营处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戴着面具的怪客V出现了。V具有不可思议的战斗能力,诡计变化多端,手段极其残忍。当他摧毁了伦敦两个标志性建筑并控制了被政府摆布的电视广播以后,被压迫的人民开始觉醒,一场革命随之爆发。

  当影片在北美和欧洲上映之初,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就极颇具争议性,而争论大多集中在这部商业气息并不浓厚却有着深刻寓言意味的影片的观赏价值上,像《时代》周刊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本年度好莱坞制作的最怪异的电影,你要么观看,要么拒绝观看”。对于早已习惯了用电影讽刺时政、褒贬政府的西方媒体来说,这部《V字仇杀队》只不过表现得更加露骨、台词腔更重一些罢了,并不是一件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关于影片的台词,恐怕是这次网络热议声音最大的部分。“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这个国家现在需要的不只是一栋建筑,它需要希望。”“这张面具之下不只是肉体,这张面具之下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很多观众认为,这些《V字仇杀队》里大段的台词和对白是它成为“禁片”的主因,而影片里对于无政府主义的宣扬和革命的煽动也是它题材上被视作敏感的“罪魁祸首”。这说法乍听之下似乎颇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可笑,如果说只因这样的题材和台词就被网友口口相传为“禁片”,那现下热播的《隋唐英雄》和《楚汉传奇》岂不成了“大逆不道”?

  我并不知道是谁将《V字仇杀队》划入了“禁片”的行列,又或是否确有类似的明文禁令,何时何地何种原因被何人所禁?遗憾地,我没有找到确切详实的说法。在我看来,对于好莱坞每年制作的成百上千的商业电影,内地引进购买的数量仅不过区区数十部,而电视台的购买实力又很有限,往往是些数年前的过气影片,大多数西方电影我们还是只闻其名、不见其片。但若将这些海量的我们素未谋面的各类影片都当作“禁片”来看,显然有些哗众取宠、逻辑混乱。如果不算“禁片”,那又何来“解禁”之说?

  随手搜索一下“禁片”,3260000多个搜索结果跃然屏幕,各种中外影片构成的排行榜不胜枚举。当然,这其中确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上公认的禁片。外国影片被禁的原因大多是极度血腥、暴利以至于引起观看者的严重不适。而国内的所谓“禁片”就显得格外五花八门了,确有一些因政治敏感抑或情色镜头而未能在内地公映;还有一大部分索性就是因为违规操作,未经广电总局审批就直接送到外国电影节参赛。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尿急的学生上课不举手就去上厕所而被老师罚站一样,只是处罚,而这种处罚却往往众口相传为“被退学”。

  近几年,这些所谓的“禁片”被越拔越高、越传越神,装得跟真有什么不法内容似的,引得无数好事者欲一窥究竟而后快。这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在,还是观众愿“见人所之不见”的窥私欲使然?随着这次《V字仇杀队》播映引发的热烈讨论,也许是到了该将“禁片”的神秘面纱扯下来的时候了。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