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事件:电视台定制剧
核心观点:自制剧也好,定制剧也好,只有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去谈成本控制、平台特色等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沦为自产自销的一次性产品。
定制剧抑或自制剧并不是业界新现象,湖南卫视[微博]、江苏卫视[微博]、东方卫视等台早有介入。然而当“丑女”系列、“流星雨”系列、《网球王子》等陆续播出后,这类剧种便被打上了LOW(低端)的标签。一方面的确吻合了目标观众的收视需求,尤以芒果台为代表;但另一方面却毫无“定制”一词原本应有的“高大上”气质。无论是定制还是自制,在国内始终无法和完全市场化的预购剧媲美,总让人感到有点后天不足。热播谍战剧《渗透》作为北京台定制剧的试水之作,或许能让对此类剧中“LOW”的固有印象有所改观。
定制剧的一大优势在于,电视播出机构可以更多地融入自身“个性”,根据媒体的自身定位、目标受众群的喜好等具体情况选择题材、设计剧本、挑选演员。据《渗透》项目负责人、北京台影视剧中心副主任曹力宁介绍,主演沙溢[微博]的产生过程颇能诠释“定制”二字:请影视剧中心审片科观众测评组的30位普通观众来投票,把剧本大纲和人物小传寄给他们,给了他们8个这个年龄段的男演员,沙溢脱颖而出,进而对沙溢再做市场评估,最终敲定。
“谍战题材、主演沙溢、钱滨编剧”……《渗透》在既考虑到北京地区观众需求又基于市场标准来组建的阵容让该剧和预购剧的水准并无太大差别。从CSM33收视排名看,稳居第五的成绩算是不错的回报。
前些年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自制剧的特色也非常鲜明,主打偶像牌,男女主角多来自《快乐男声》、《超级女声》和《加油!好男儿》这类选秀节目,剧集实为其平台艺人的“私人定制”。不可否认,他们都有着超高的人气,剧集播出后可以增加粉丝和艺人、平台的粘合度;但稚嫩的演技、粗糙改编的舶来的剧本以及国内低劣的偶像剧制作水平,都使得这些剧集被冠以“雷剧”称号,吸引的人群过于窄众。
业内人士分析,在“购剧成本日益上涨、四星联合首播”的现状下,自制剧或定制剧在“分摊成本、资源独享”方面的优势会日益凸显,并一定会成为大的趋势。但为何一直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除了整体品质上有待提高外,门槛高也是一大原因。“门槛高”不仅是指投资方面,还指电视台要有专业的、能够把控全剧的人“监控”整个流程,以便出产最适合播出平台的剧目,在国内除了湖南、浙江、江苏、北京、安徽等主力部队,其它播出平台尚不具备这一能力。
有声音认为,定制剧减少了生产制作的盲目性,出精品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了;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视台参与电视剧制作,制作方又没有后顾之忧,再加上成本上的控制会导致整个电视剧市场的产品质量下降。无论哪种态度,归根结底,最关心的实则都是剧集品质。的确,自制剧也好,定制剧也好,只有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去谈成本控制、平台特色等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沦为自产自销的一次性产品。
冯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