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分级制就像一个怀胎十月而无法顺利生产的孕妇,千呼万唤,却总是犹抱琵琶。在创作的自由度上,文字是放纵的,电视是从容的,惟独电影,至今为止仍处于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像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封建女子,深锁闺中,笑不露齿。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得编剧和导演想象的翅膀在缺氧的压抑中渐渐枯萎,最终千剧一面。看电影的人慢慢地月朗星疏了,拍电影也就成了少数圈中人实现某种理想的自恋情结。于是,当可供民众娱乐的选择日渐丰富时,电影的式微也就可以想见。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中国最缺的就是好剧本。这句话荒谬中透着无奈,创作好剧本并不比创作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更难。现在的问题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才叫好剧本,剧作家们一直在市场认可与审查制度的夹缝中求生,如履薄冰。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鸿米店》在雪藏七年后解冻试映,尽管发行方小心翼翼,最终仍然逃不出被彻底销毁拷贝的宿命,那感觉就好比一个即将释放的囚徒以为逃出生天,忽然之间又被宣判死刑。与此同时,地下刻录的盗版DVD却卖得如火如荼。
眼看着美国人和卖盗版的小贩在大把大把掏走中国人腰包里的钞票,终于有个别有识之士坐不住了,提出电影采取国际流行的分级制做法,一部影片不再被要求“老少咸宜”。电影分级制给观众更多的选择,也给电影更大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个迟早要诞生的婴儿。
习惯了等待,习惯了忍耐,因为我们的神经早已麻木了。(陈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