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五日电题:曲终奏雅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华美落幕
作者蒋多 应妮
在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而成的《倾城之恋》成功演出后,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经过十八天的幕起幕落,昨晚终于划上了一个华美的句号。但中国大学生对“热情、鲜明、纯
粹”的戏剧精神的弘扬,对校园戏剧路向何方的探索和追问不会停步。
将原创进行到底
“大学生戏剧所蕴藏的原创力令我吃惊,只要保持下去,并加强专业训练,多方借鉴、学习,他们的路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稳。”一位曾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校园戏剧舞台上的老先生在谈到此次戏剧节观感时兴奋地对记者说。
源于前两年大学生戏剧展演的戏剧节始终高举“原创”大旗,二十五个剧目均为大学生自己创作或改编而成,“不媚俗、不矫情”,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融入自己对社会、生活、人生以及戏剧本体的独特思考。
无论是“每天一个新本子”的反复推敲、连夜排练,还是从文学原著中进行戏剧化的提炼和升华,戏剧节的原创宗旨并非简单肤浅的口号,而成为无处不在的戏剧灵魂,渗透到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肢体动作乃至布景、道具、服装、灯光、音效等各个方面。
学生戏剧有待磨砺
大学曾经是戏剧的故乡,大学生戏剧如何在当代中国重新定位和再度崛起成为来自中国九省市的十八个大学剧社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仅在于参演,分享戏剧带来的快乐,更希望能和其他剧社一道思索未来的发展。”《默剧》导演、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博士蒋泽金在此间的交流研讨会上反复强调。
宝剑锋自磨砺出,大学生戏剧尽管存在着经费不稳定、缺乏专业指导和难以兼顾市场效应等制约因素,但自身在观念意识和舞台经验上还需长期锤炼和积累。
“大学生戏剧远不够好,今天的结束只是明天的开始,除了立足独立创作和深度思考、真诚表达和锐利视界之外还应有长远眼光,有针对性地提高。”作为本次戏剧节主要组织者之一的陶子,在面对戏剧节中暴露的问题和引发的争议时冷静地说。
据了解,发端于中学时代戏剧“小团体”,一直以跨校合作为本的北京三拓旗剧社的目标是保持一年平均两部戏,到二00四年基本达到剧团规模;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也已经开展各种形式的校际交流活动;此外,几乎所有的剧社都表示今后要把剧社内部管理提上日程,谋求“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托起戏剧的希望
为继续鼓励和推动大学生的戏剧创作,主办方在昨晚的闭幕式上为参演剧目颁发了优秀剧目奖、特别演出奖和表演奖三个奖项。其中,优秀剧目有望参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今年年底推出的青年处女作展演,优秀的原创剧作还将被推荐参加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的评选。
“大学生的作品不乏稚嫩,大规模的展演也难免疏漏,但戏剧节一定会坚持办下去,并力求向更大的范围延伸和辐射,”北京市戏剧家协会杨乾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戏剧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将大学生戏剧带入剧场对校园戏剧本身而言是一种展现,也是一种积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保护戏剧的观众群,燃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乃至广大社会公众的戏剧热情。”
幕已谢、路还长,虽然此届大学生戏剧节已曲终人散,但校园戏剧那原创的热情、鲜明的表达、纯粹的投入将继续为中国戏剧的未来放飞新的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