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沸沸扬扬的报道和褒贬不一的评论包围下,张艺谋态度如何?近日,一直与媒体玩“捉迷藏”的张艺谋终于有了片言只语的表白,主题却直奔舞蹈的“生存问题”。他说:“我最看重普通观众的反响。”记者将这番话与他两年前滔滔不绝的解说相比发现,老谋子的观点没有改变,只不过表达得更直接和集中。
2001年4月记者赴中芭排练现场采访时,张艺谋曾表示自己对芭蕾的认知还停留在10岁
看电影版《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上。接手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后,对芭蕾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反倒促使他寻求与以往舞剧不同的角度与方式,少了“规矩”的束缚。张艺谋说,与《图兰多》着意“包装”名剧不同,《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他从主题、人物、音乐、包装各部分都介入的原创作品,力求为中国观众定做一部好看、好听的芭蕾舞剧。他说:“芭蕾不应蜗居于艺术殿堂的顶端,或满足于沙龙式的展示。我们要主动走近中国大众,引发大家对芭蕾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在观看作品时瞌睡、犯困。”
当年5月为上海首演作宣传时,记者第二次采访张艺谋。当时正值该剧第一版上演后遭遇媒体批评,张艺谋则坦然表示:“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这部舞剧,但它绝对是芭蕾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新样式。”张艺谋坦言:自己并不精通芭蕾,相信中芭请他执导“灯笼”,本意不在于创作出一部芭蕾经典样式,而是能为探索中的中国芭蕾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近日,面对媒体的张艺谋说得非常少,但对芭蕾命运的关注表达得更为迫切:“我最看重的是普通观众的反响。舞台高雅艺术最重要的生命支撑是观众的共鸣,只有打动他们的心曲,赢得他们的关心与支持,舞蹈才能活下去。”他在排练现场指出:“中国芭蕾要发展,应该‘走出来’,打破原有的模式,吸纳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更多的各方人才,强化与注重其社会效果,与大量的观众发生更直接的交流与关联。否则谈不到生存,更谈不到发展。”
在以张艺谋为首的主创班子努力下,再版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有了哪些改进?能达到什么水准?离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芭蕾舞精品的目标还差多远?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芭蕾舞团的黄副团长。
黄副团长说,再版的舞剧明显有三大提高:一是舞蹈创作有了较大的突破,2001年演第一版时,评论说形式大于本体,意思是过于重视形式而舞蹈相对较弱,再版的舞蹈本体绝对丰厚了;二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加强了,增加了表现老爷“权仗”的威严;三是用“点灯”的情节贯串始终,剧情更丰满了,表现的主题更清晰了。(伍斌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