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艺谋导演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修改版日前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中央芭蕾舞团将带这个修改版的“大红灯笼”,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动。
电影名导加盟、两度创作后的“大红灯笼”,也许给中国芭蕾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改良的芭蕾舞剧
8月8日,北京天桥剧场。
大幕开启,在“老爷”的一个手势下,“管家”点亮了舞台上的几排大红灯笼。这里的红灯笼没有半点喜庆意味,随着幕布的拉起,舞台的背景变成了透着窗格子的深蓝天幕,显得冷漠而孤独,在如歌如泣的音乐声中,一幕悲剧上演了。
这是中央芭蕾舞团第二版《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序幕。从8月8日起,这部舞剧在天桥剧场连演3场。今年10月,中芭将带着它远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的交流活动。
两年前,中芭启用张艺谋来导演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张导的加盟抢了眼球,也引来不少争议。一些舞评家和观众都批评此剧“舞台形式淹没了芭蕾舞本身的魅力”,更像是一个“京剧、杂技、话剧、皮影等掺和在一起的大杂烩”。
如今,中芭再次把当年的主创人员集合在一起,修改这部舞剧。此次修改给予舞蹈创作更大的空间,“舞蹈改动过半,还增加了1/3新编的舞蹈”,中芭和张艺谋对第二版均表示“满意”。那么观众对修改后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评价如何?作为中芭的一部对芭蕾舞进行改良尝试的剧目,《大红灯笼》的两度创作又给中芭带来什么样的收获?
“舞蹈偏弱仍是硬伤”
“人们对第一版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舞蹈偏弱,所以我们在修改时在舞蹈上加强了力度,让舞蹈的表现更加‘透’,”《大红灯笼》的编舞、旅居德国13年的王新鹏说,如果说第一版更多地是按张艺谋的艺术思想去做的,那么第二版时张艺谋放手了很多,使其他主创人员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第一版中争议比较大的京剧舞和麻将舞在做了一些小调整后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打麻将喽”的吆喝声仍然出现在舞台上。芭蕾舞剧里出现的“音乐之外的声音”,在第一版演出时就被批评为“哑巴开口说话”;当它再次出现在第二版时,还是引来了一些观众的讪笑。这一吆喝,给人的感觉像是从芭蕾殿堂到了街头茶馆。
而在第一版演出时就获得首肯的音乐和舞美,此次没作太大修改。舞美上依然采用了大量很中国的元素;在音乐上,旅居法国的音乐家陈其钢把他两年前写过但没被采用的一段20分钟的音乐重现舞台。
“舞美给5分、音乐5分、舞蹈4分……”一名芭蕾爱好者看完首演后,在中央芭蕾舞团的论坛上为这出舞剧评分。在他看来,即便是“动过手术”,舞蹈还是被淹没在舞美和音乐的光环之中。
《舞蹈信息报》的副主编沈敏华,在大量肯定了这部舞剧后,也委婉地指出了其舞蹈上仍然存在的不足。“虽然增加了一些舞段,也有一些好的造型,但很有章法的编排不够”,沈敏华说,优秀的舞剧总会有一段舞令人过目不忘,比如说20年前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奥涅金》,最后那段双人舞至今都让人铭记,成为人们欣赏和学习的经典之作。
古典开始淡出芭蕾需要观众
关于中芭将“大红灯笼”搬上芭蕾舞台,及前后两版对传统芭蕾进行改良的尝试,一直是圈内外人士和媒体议论的焦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舞评家欧建平的态度是两个字:宽容。他说,虽然称不上杰作,但这部舞剧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老百姓关注芭蕾。中国芭蕾发展到现在,还没一个剧目像它一样,如此热闹地进入过老百姓的视野。
他直言,“很多人批评中芭启用不懂芭蕾的张艺谋做导演。其实,和国外相比,中芭做的这个小尝试是小巫见大巫。中国观众现在似乎只认同古典芭蕾,而实际上,古典芭蕾在世界上已不再是主流。”
欧建平认为,中国观众的误区和中国芭蕾演出市场的局限性有关。“因为古典的有市场,演出公司根本就不怎么引进现当代芭蕾,中国观众怎么可能知道并选择呢?”不过他觉得现在不能操之过急,等中国观众口袋里钱再多些,等他们把古典芭蕾都看够了,自然会有新的需求。欧建平说,“你也可以只喜欢古典的,这是欣赏口味的问题;但你不能否认古典芭蕾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
十几年前,一些优秀的芭蕾舞团会拿着合同在芭蕾赛场外等着抢演员,那些得了金奖的,甚至于只要进入了决赛的中国演员,都会被挖走。但今非昔比,那些得了金奖的中国演员已经没团挖他们了,因为他们跳来跳去还是那几段古典芭蕾,而现在国外的剧团,很少演这样的剧目了。
中国芭蕾舞:在全球的尴尬困境
中国芭蕾在世界上还没有地位,中芭团长赵汝蘅也承认这是事实。
而据欧建平介绍,《国际舞蹈百科全书》和《英国芭蕾舞辞典》里原先根本就没有中国的影子。最近重新修订时,经过争取,才把中芭和《红色娘子军》添加进去。可见,中国芭蕾还很难入流。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中国芭蕾只有50年历史,而西方芭蕾已经走过了几百年。法国很多小城镇都有芭蕾舞学校,小学生们经常放了学就去练跳舞;而在中国,业余学芭蕾还只是大城市的新潮流。
“中芭已经在走专业化的路了,但和世界相比,它的差距还很大”,在德国呆了13年,和很多欧洲芭蕾舞团有过合作的编舞王新鹏说,“像巴黎歌剧院,光芭蕾舞明星就有几十个。而我们只有一些得金奖的演员,还属于‘参加比赛的学生阶段’,远没到‘明星等级’。”
中国的芭蕾舞团目前还不足以对一流明星形成吸引力,对于芭蕾舞明星们来说,能去巴黎歌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顶级舞团,才是一种荣耀。
在舞蹈技术上,王新鹏认为中国演员一点都不弱,差距在于“舞蹈表现力”。中国的演员缺乏生活基础,而且在文化情感上和西方人也不一样。西方人脸部表情很丰富,怒喜哀乐,稍微一做就出来了。但中国演员却习惯把情感压在心里,必须下很大气力,才能把它表现在脸上。
中芭已经在突破
“去看的舞蹈界人士不多,票价太贵了。”沈敏华说。这次“大红灯笼”公演,虽然最低票价100元,但很快就被售空;而剩下的一些高价票让工薪阶层望而生畏。
而在法国,法国巴黎歌剧院作为顶级中的顶级剧院,最好的剧目、最好的位置,票价才40欧元,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的法国人半天的工资。“在国外一流大团中,没有一个是靠票房养活的。票房收入最多占1/3;剩下的2/3,欧洲主要靠政府资助,美国主要靠各级基金会出资。”
法国的艺术团体最“养尊处优”。巴黎歌剧院老剧院,每年小修,法国政府给予的经费是2000万法郎,每5年大修是1亿法郎。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团体得到的拨款少得可怜。
要成为一流的芭蕾舞团,国际上有一套标准:首先要有最优秀的教育家;其次要有大腕级的编导和一流的明星;然后要制定出有自己特色的训练体系,排演出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剧目。“中芭已经在突破了,而且突破了很多”,欧建平说,“但中国的芭蕾舞团,离这些标准还很遥远。”-
世界一流芭蕾舞团
古典风格: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俄罗斯基诺夫芭蕾舞团、莫斯科歌剧院芭蕾舞团、纽约市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
现代风格:贝雅洛桑芭蕾舞团(原在比利时,名为“二十世纪芭蕾舞团”,后来迁到瑞士)、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当代风格:荷兰舞蹈剧院、德国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西班牙国家舞蹈团
(资料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欧建平提供)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言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88387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