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独立映像展全体评委合影(周浩/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9月21日
第一天, 通知评委晚上碰头。
下午,我的好朋友,《通俗歌曲?摇滚版》的编辑李宏杰来北京,正好我要去跟一家书商谈出版本关于一本中国独立电影的书的事情(也就是后来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就
拉上宏杰和我一道去了。谈完事,和宏杰一道去蓟门饭店见独立映象展的召集人羊子,把我帮影展印制的选票交给他。在饭店前台,遇见《南方周末》的编辑“子非鱼”李多钰,她和同事一道刚刚从广州坐飞机赶到北京的。和多钰一见如故,并不陌生的样子。这次独立映像展是由《南方周末》资助,由《南方周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实践社共同举办的。《南方周末》参与举办这样一个活动,要承担很大风险。可是,大家的目的都很单纯,希望通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来自民间的,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影象。而一直致力于中国独立影象推动的“实践社”,则担当了征集影片,选片的全部工作,从联系场地到排片,以及召集评委,包括安排从各地来的评委的住宿,虽然工作很烦琐,但是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
22日才开幕,观影的票已经到了抢手的地步。不断有人到蓟门饭店找羊子索取电影票。张亚璇临时给我安排新任务,让我给一批年轻导演打电话,还好,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王小帅,贾樟柯,路学长,何建军,章明都表示开幕式一定到场。独立映像,比任何时候都要令人关注。
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委陆续到齐。《南方周末》举行的招待宴上,大家相互做自我介绍,沈阳,上海,南京,武汉,深圳,广州各地观影组织的代表有董冰峰,阎文亮,周舟,樊卫峰,小野,欧宁,彭永坚,除了成都大名鼎鼎的诗人翟永明还没赶到,评委悉数到齐。我,杨超,张亚璇代表实践社,张献民,王红卫,杜庆春都是电影学院的老师,加上广播学院的林旭东老师,清华的胡续东,乐评人颜峻,《南方周末》的李多钰,方三文。不是评委到场的有《南方周末》的万静波,周浩,向阳,杨瑞春,和《通俗歌曲?摇滚版》的李宏杰。
评委碰头会开得异常的热闹,为了评奖细则中是否对被淘汰影片进行复议大家争执不下,杨超认为有可能有好的影片被淘汰,评委可以提出复议要求,但是遭到其他评委包括我的反对,最后还是采取了举手表决。反对的意见主要是不希望出现评委影响评委的情况,既然是独立影象评奖,每个评委的投票都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的,每张票都是认真的,要求复议在评奖过程中是不适宜的。即使出现好片被淘汰的局面,得奖的影片代表的仍然是大多数人的趣味,而不是少数人的趣味。少数人的价值依然可以从他和别人的票数对比中得以体现。我们对此表示尊重。最后,复议的条例被否决。民主在碰头会上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届独立映像展分参赛和参展两部分影片放映,参赛影片又分实验片,剧情片和纪录片三个类别进行评奖。
9月22日 开幕式和观影
早上,电影学院正门前人头攒动,前来观影非常多,工作人员不得不让观众排队进入。首届独立映像展的海报到处贴的都是,充满了挑战的意味。大家好象得到了某种启示,未来中国最好的电影将在这里出现。而在影展期间进行的导演贾樟柯专题,更是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他的新片《站台》要在闭幕式放映的消息更是满天飞。
开幕式在电影学院的大放映厅举行,大放映厅里座无虚席。置身其中,让我有正在经历历史的感觉。学院的副院长张会军,大导演谢飞老师,导演系系主任谢晓晶都参加了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谢飞老师的鼓动更是赢得了雷鸣的掌声,谢飞老师说:“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展示青年作者的作品和思想,这次活动填补了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教育和发展的空白,我们希望通过独立映像节发现天才,鼓励天才。”《南方周末》的副主编徐列则说:“DV的出现并非是单纯技术上的革命,也是语言上的革命,它给大家更多机会表达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这或许能真实的代表民间的态度与生寸状态。”从策划,到筹备到开幕最辛苦的羊子则显得低调许多,他说:“感谢大家关注首届独立映像节,这次集中展映1996年之后的独立作品,希望能给创作者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开幕式结束之后,开始了正式的放映活动。
我们在黑暗中看见了第一道投向银幕的光亮。
实验短片放映了《酱》、《链》、《遗嘱》、《啊啊啊》、《城市之光》、《后房,嘿,天亮了》等共11部短片。这些实验短片的制作者几乎都是美术工作者,大多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也有电影学院的学生和非美术工作者,非电影学院科班生制作的短片,但是整体印象是实验性非常不够,而且失之肤浅。在我看来,映像其实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你的世界观,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不管你跟世界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所做的实验,冷漠的或者热情的,僵化的还是生动的,都会泄露作者的动机。哪怕你是为了讨好谁,影象也能暴露你的隐秘。我曾经问过一位法国朋友,在他们看来,做行为艺术或者做先锋艺术,是不是意味着纯形式。他说,在西方,任何艺术的实验应该包含有内容。可是,在中国,很多时候实验意味着不关心人,不关心现实。我也不难理解张献民为什么会为《安阳婴儿》和一位搞装置艺术的作者发生有关形式与内容的激烈争执了。
看了一个上午的实验短片,整体感觉并非理想。几乎是在忍受映像的折磨,这是在决定做评委则是映像节的一个收获前没想到的。或许在一个现实问题还没完全解决的国家,要进行映映象的实验多少还有点显得是画饼充饥和顾影自怜。实验片就象一个天生贫血的婴儿,缺乏自由的土壤和现实的基础。《你的样子》涉及了同性恋的问题,可是拍成了一个琼瑶似的滥情故事,本应该属于剧情短片的范畴,却进了实验短片的参赛名单。
由于实验片的苍白,杨福东的两部参赛影片因此显得极其突出,加上使用的是胶片,也比其他录象作品显得更有力度。《城市之光》呈现的一些在都市里模仿他人并且与整个人群脱离开来之后的人们的表演,他们日常场景里无所顾忌的现身和自说自话,非常容易让人想起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充满了自嘲和无奈。尽管题旨非常深,但是直接的观感仍然是十分幽默的,还有着些许上海人的情调。杨福东的另一部作品《后房,嘿,天亮了》,他呈现的不是城市生活的疏离这样的问题,而是用冷峻的笔触揭示了异化的人们如何企图控制我们的荒谬举动,他们的军装他们手中的军刀让你直接感觉到红卫兵幽灵或者切 格瓦拉幽灵的再现,感觉到张光天一类红旗下的蛋,光天化日之下如同行尸走肉一样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现实场景,企图侵犯生活,却无力回天的绝望。如此强烈的现实感,使得这部实验片具有相当的震撼力。我也吐了长长的一口气,还好,幸亏有杨福东的作品。我边看边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我要给《后房,嘿,天亮了》投下一票的记号。
下午开始放映剧情片。一直放到深夜。放映的片子达20多部。也许是选片来源不足,出现了大量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的学生作业。使得一些评委置疑其作品的独立性,因为这些作品几乎都要经过指导老师对剧本的意见,一些作者的资金更是学院提供。而其它非电影学院作者拍摄的片子更是由于水准的参差不齐而遭到观众强烈的不满以及喝倒彩,特别突出的是《沉没的午后》和《附近的森林》。剧情片遭遇的尴尬远远大于实验片遇到的尴尬。我想作者在场的话,肯定会相当难过。一个作品过于自我,或者过于虚假,都很难获得他人的理解。
《沉没的午后》或许有很多的探索,但是导演的确对剧情片一定的章法显得无所适从。由于没有通过或者说它的影象无法传达剧情,整个片子从头到尾充满了大量三流诗歌的旁白,艳俗的演员表演就更是不着边际。把它放到实验片里去,或许不至于被观众咒骂。而《附近的森林》则是一个还不能称为作品的东西,模仿王家卫的电影,失败的表演和一个幻想的少女看得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怎么能够入围令人不解。我也是边看边摇头。剧情片最重要的两点是想象力和现实感,在整个参赛的作品中这两点都严重匮乏。《清唱静听》作者邵丹,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影片是他的本科毕业作品。一位搞音乐的小伙子和一个聋哑的花房姑娘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我们日常在国产电影中所看见的全部毛病。矫情而又毫无节制地使用音乐,立刻让人看到导演在叙事上的无能。
《车四十四》的作者伍仕贤是在台湾出生的美籍华人,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影艺术系就读后,转学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7年毕业后在亚洲地区执导电视广告和MTV。《车四十四》刚刚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有关它是否获奖的传言使得它很受观众期待。这部短片讲述的是一个被强暴的女司机复仇的故事,乘客在歹徒的面前目睹了女司机被强暴的过程,女司机最后将麻木旁观的乘客送向了不归之徒。强烈的道德意识,贯穿在一个缺乏新意的故事当中,并没有传闻中以及作者自己炒作的那样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有种说法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的剧情片胜过其他方面背景的作者的片子,而我认为恰恰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作业有很多的弊病,其中充满了机巧和讨好导师的痕迹。显得极其不单纯。程耳的《犯罪分子》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作业中的佼佼者,这部拥有15万元拍摄资金的30分钟短片是参赛片中的“大制作”,它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男人为了给母亲交手术费,拿走了饭店客人落下的一只手提箱并且最终成功出逃的故事。但是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与民间和独立有关,它是一个机智的作品,处处讨好观众,也赢得了很大的掌声。《霞飞路》是写的少年成长的故事,高考前夕的越轨经历让少年看到了青春的残酷一面。故事不错,但是周璇的歌声和老上海霞飞路的镜头穿插很容易让人想到《洗澡》中生贴的西藏人沐浴和陕北人洗澡的镜头。作者程亮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校学生,教育体制,青春期困惑,老上海情结,程亮想说的太多,缺乏必要的剪裁,因而也湮没了他的残酷青春体验,那样的体验一度让我感觉是极其可贵的。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作者是吴楠是一位女性导演,本片为她的研究生毕业作品。48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一个被绑架的女性白领在绑架中的成长经历,同时也讲述了两个绑架者简单但快乐的感情生活,希望作者能够出彩的观影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失落的过程,对青春期少年想当然的阐释和对女性意识把握的乏力,让人为导演的平庸遗憾,另一部导演系研究生常征的毕业作品《春暖花开》也同样没能让观众打起精神来。激情,想象力和现实感,哪怕你只拥有其中一个也好。直到另外两部作品的出现。
剧情片的创作工夫真的在“电影学院”之外。想象力不是自来水,打开水龙头就有。它首先应该是在作者极度自由的创作状态下,既没有导师的审查,也没有作者自我的审查。自由的胡吗个带来了他自由的作品。胡吗个在短片《生活很无趣,幸好有高跟鞋》中用自己一个人的身体表演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寻欢作乐的过程。他在叙事上的高度自觉以及对影象抱着好玩的心态,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中国影片中罕见的自信。身处在一个可以人人都来完成自己的影象体验的DV时代,胡吗个用自己的两条腿完成了一个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意淫故事,两条腿相互的勾搭以及片尾让两条腿一起亮相给观众会心的刺激真是好玩,他才不想观众知道他正在做导演,他更没有让观众感到他正在给你讲故事呢。这样的自由状态学院能培养出来吗,值得怀疑。剧情片的观赏在沉闷,压抑,无聊和失望之后,最后因为《生活很无趣,幸好有高跟鞋》和《TALK》的出现而洗去了人们对首届独立映像展的质量的怀疑。
《TALK》意味着更大的收获。它惊人的成熟和真实让我们有目瞪口呆的感觉。也正因为它具有的真实力量,应观众的要求,它再度放映,《TALK》成为这次参赛影片中唯一享受到这样礼遇的作品。中国电影一直是假大空的代表,如何用真实的影象去恢复记忆并且呈现记忆,是多少创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我想首先是创作者自己的内心是强大的。这部短片的故事发生在1978年,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也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具有这样的记忆,可是有些人习惯涂抹自己的记忆,有些人则已经不具备记忆的能力。孟军是一个将自己的记忆,当然也是将自己的情感保护得极其完好的作者。这是一部动画剧情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一段初恋故事,在一个匮乏感情的年代,他以自己的想象力赢得了一个女性的爱情,但这又绝对不是一个意淫的故事,父亲对儿子不好好学习的惩戒,以及他的种种无奈,都非常传神。照相机,纸飞机贯穿在这个爱情故事中,在主人公失落的片刻数度抵达,带着他飞翔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大量的运动镜头,构成以幻觉出现的故事结构。影片对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揭示,非常准确,似乎他的记忆也是我的记忆的一部分。影片结尾父亲在火车开动之后,一边跑一边递给儿子的同学录更是让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作者超越记忆的神来之笔,“为了明天,向前跑!”这部充满情感却又绝对不滥情的短片成为剧情片最大的收获。同时,片中的女孩始终没有出现正面,也显示了作者对于记忆的清醒。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部具有人性力量的动画片。
李多钰迅速对孟军进行了采访,从她那里我得知,孟军,生于1966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大三时赴深圳考入太平洋动画公司,进入动画行业,1994年正式开始做动画导演,曾为世界之窗景区制作《世界村历险记》,为某长篇系列动画总导演之一。1998年起开始独立制作,1999年,为北京黑蚂蚁动画设计公司制作古典音乐动画《船歌》(柴可夫斯基,4分钟),随后又制作了《帕格尼尼狂想曲》(拉赫马尼诺夫,3分钟),其间插入一段京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反响不俗。其后,孟军投入了一年的时间筹划制作《Talk》,于2001年5月份最终完成后期制作。
9月23日 纪录片
第一天实在把大家看累了,我也同样如此。早上去大放映厅的时候已经开始放映第一部纪录片了。《盒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和我相见的。我迟到了2分钟。很多迟到的观众不愿意打扰别人而站在门口观看。《盒子》是一部关于感情的影片,两位相爱的女性把她们的感情生活交给了一个同为女性的导演,她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把自己对自身的欲望剖析给用摄影机纪录她们的人,坦然而从容。这部纪录片的放映轰动了整个独立映像展,很多比我迟到更多的观众非常强烈地要求观赏这部纪录片,可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无法再满足观众的愿望。纪录片在独立映像展上的异军突起显然得益于DV时代的到来,挣脱精神桎梏的最直接办法就是真实,可想而知,人们对真实的渴求是多么的急迫。剧情片受到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因此想象的翅膀要张开是非常艰难的,妥协和放弃是大量剧情片难以成为完整作品的症结所在,而纪录片的出路只有两点,要吗撒谎,要吗真实。《盒子》显然还有更大的企图,真实在这里是不够的,客观纪录是不够的,纪录生活流程是不够的,它试图用摄影机去接近两位相爱并结合在一起的女性的精神世界,她们如何飞跃自己的过去经历的家庭伤害和男性伤害,如何摆脱往昔的困扰,如何包容和接纳对方,她们对彼此的爱抚,以及她们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的安详,都被一个女性导演的摄影机细腻的捕捉到。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感情都是相通的观点。
《盒子》的导演英未未是沈阳人,1999年进入电视业,《盒子》是她的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完成于2001年8月。她的起点如此的高,因此盛传她即将成为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专业的准研究生。这样一部完整而丰富的纪录片实际拍摄时间只有七天。英未未在经过充分沟通以后进入一对女性的生活,用松下DS99拍摄剪辑出一个纯净、美好而又封闭、易碎的二人世界。英未未自己则认为DV也是对女性的解放。我当时就跟李多钰讲,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和这部片比起来显得单薄而虚伪。这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让我感到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比男性导演更为优秀的素质。
《铁路沿线》剧照
或许由于《盒子》的精彩,随后放映的纪录片被它平实的光芒给遮掩了。而反映摇滚乐队生活的纪录片《自由的边缘》则相当肤浅和表面,他以为给我们呈现了很多,结果我看到的很少。《铁路沿线》是第二部引起轰动的纪录片,作品杜海滨是实践社成员,电影学院96级摄影系图片摄影专业毕业。《铁路沿线》为他在学生时期拍摄的作品。不属于要上交给学院的独立作品。2000年春节,他上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原本准备拍一部剧情片,踩景的时候在宝鸡发现了一群生活在铁路沿线的人,他决定跟拍他们的生活。他不仅跟拍了他们的饮食起居,而且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们的来龙去脉,并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片中的“小新疆”、“李小龙”等人在摄影机前的讲述呈现了他们丰富的个性,也赢得了观众的尊重。 生命即使处于最底限度,但是也有自己的冷暖感受和炎凉体会。
随后放映的纪录片《群众演员》则成为我最不喜欢的一部纪录片,这部影片在电影学院的放映效果超过了任何一部纪录片,观众的笑声此起彼伏。导演朱传明和杜海滨是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他拍摄的《北京弹匠》还在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获奖。《群众演员》是他最新的作品。这部纪录片纪录了一群在北京当群众演员的“北漂”的男男女女的生活。片中的被拍摄者“小包”是一个梦想着当明星的山东女孩,放弃老家经营得很好的生意不做,来到北京。片中多次表现她被其他男群众演员骚扰的场面,身体和语言方面都有,可是,她却毫无察觉。导演是否让被拍摄者意识到他将要在千人影院放映的效果,我无法妄加判断,但是整个影象出现之后给我的感觉是,这样一些生活被粗暴侵犯的人,再次被摄影机侵犯。真实是无限度的吗?预计到观众的哈哈大笑是对真实的传达还是扭曲?真实否能接近谎言。我再次想到自己曾经的疑惑,真实是电影基本的追求,可是唯一的追求吗?导演对自己的被拍摄者需要关爱吗?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纪录片不是真实的,而是按照导演的一直去完成的一个虚假的纪录片。作者的出发点或许并非如此,但是呈现的结果却让我感到寒冷,如果有人这样来讲述我的故事,我会告诉他,请关掉你的摄影机。否则,我要报警。DV不是上帝,它无权侵犯我们的生活,更无权篡改我的生活。
24日 投票
在导演系办公室,全体评委对参赛的47部片子进行了投票表决。非常遗憾的是《盒子》在纪录片单元的最后一轮投票中以一票之差输给了《铁路沿线》。对《群众演员》展开的有关纪录片伦理的争论也在评委中进行得异常火暴,有的评委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良好的,我毫无私心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纪录片是要放映给大家看的,如果导演认为自己对被拍摄者是无权保护的,那我肯定要反对他。象《北京的风很大》那样的纪录片我是不能接受的。由于不能使用复议权,《盒子》也无法与《铁路沿线》并列获奖,不过,我觉得能看到这样好的一部纪录片就足够了。我自己认为2001年我看到的最好的两部中国纪录片是英未未的《盒子》和杨荔钠的《家庭录象带》,很有意思的是她们都是女性导演。
每个奖项都在公平民主的原则下产生,评选结果要在27日公布,羊子嘱咐大家必须保密。
25—26日
热爱独立电影的影迷继续狂欢,从上午到下午,从下午到晚上,放映大量的的展映片。 我接受了《南方周末》的记者万静波的采访。
27日 闭幕式
由于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这样的电影节要立刻停止。原来定在电影学院放映的贾樟柯的《站台》不得不改在郊区的汽车影院放映。只要还能看到电影,大家还是很高兴,我唯一的担心是几位出面的好友是不是要写检讨。
天气已经很冷,人们仍然从四面八方赶到汽车影院。我看到了无数电影学院的同学,看到熟悉的导演的面孔,看到了兴奋的观众。
闭幕式首先举行了颁奖典礼,为实验片,剧情片,纪录片颁奖。
《站台》的恢弘气势给寒风中观影的观众带来莫大的震动,长长的站台,寂寞的等待,只有出发的爱,没有我归来的爱。有关《站台》的话题我想三言两语是不够的。我应该好好和贾樟柯聊聊。
我看见什么了?我什么也没看见?我看见你举起了摄影机,我可以对你说,也可以躲避。 中国独立电影,继续上路。
附:首届独立映像展获奖名单及评语
最佳实验短片:《后房,嘿!天亮了》
评点:以实验的精神与形式探索人在时代中异化的问题,多角度地观照与模仿行走于当下时代中的一群思维与行为格式还停留于过去时代的人,寓意深刻。杨福东的两部作品拥有极为统一的影像风格与拍摄理念,显然,这是一位成熟的实验片导演。
最佳剧情短片:《Talk》
评点:飞舞的想象力!流动的形式与两条完整的情感主线巧妙结合,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讲述了一个复杂的初恋故事,同时为这个故事赋以符号化的记忆特征。呈现了国产动画片从未达到过的境界,值得嘉许。
最佳纪录片:《铁路沿线》
评点:这是一部非常平实的作品,作者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用一种平视的眼光观照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使得这些平常在我们眼中具有某种标签身份的人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并且散发出人性的光彩。作为一位纪录者,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
(评语由《南方周末》李多钰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