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911》在美国公映,结果雷声大,雨点也多,甚至可以说倾盆大雨,不但爆冷,高居票房榜首(击败了两部之前业界看好的青少年喜剧),还打破纪录,成为历来最卖座的纪录片。
这部“摆明车马”反布什的电影,未上演前已非常哄动,到处引起争议,但导演迈克尔-摩尔是市场高手,每次都巧妙地施展四两拨千斤之术,连敲带打地为电影制造了更强劲
的声势。
首先发难的是电影制作公司米拉麦克斯(Miramax)的老板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竟然以影片在总统大选年推出有政治敏感之嫌,宣布拒绝发行。对一般独立电影人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但久经战阵的摩尔(他出名好斗,详情以后再谈),趁机大喊商业审查,主流传媒也被迫加入战圈,重量级的《纽约时报》更发社评指责哈维-韦恩斯坦,结果为电影做了很多免费宣传。
事实上,商业审查在美国是一个颇严重的问题,牵涉神圣的言论自由。美国人相信自由经济,认为市场运作中弱肉强食理所当然,强势力量扼杀弱势社群的言论亦顺理成章。经济与言论两种自由发生冲突时,言论被牺牲是无可避免的。年前电视节目《政治不正确》(Political Incorrect)主持人讲了一句得罪保守派的话,虽然收视率很高,仍然在政治压力下被取消就是典型例子。
戛纳得奖后电影顺利获得发行,并且一反普通纪录片的发行方式,在各地大规模上映,强悍的保守派随即展开行动,政治与商业双管齐下,发动攻势打击电影。
首先,右翼团体入禀选举委员会,指控电影的产生为政治活动,必须受选举法管制。随后,保守派更试图向各地戏院施压,游说它们拒绝电影的上演,否则会发动干戈。一向鼓吹商业自由的保守派,又再使出借商业势力左右言论的伎俩。这两件事前者仍未有结果后者却明显没有任何作用。
主流传媒亦顺应潮流地踊跃报道,并且指出电影里各种会引起争议的地方。传媒这种做法,一方面受所谓的“公平的专制”(Tyranny Of Fairness,其实是一种健康的新闻态度,凡事都报道两方面的意见,但也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左右,另一方面则是摩尔本身有扭曲事实之嫌。
摩尔自处女作《罗杰和我》(Roger And Me)开始便不断受到批评,而带头指控的还是自由派影评人。事实上,他的电影并非新闻报道,因此经常以取巧方式,将两个不同场合或时间的事件连接,令人产生同时发生的错觉。
摩尔本人辩称他的电影是娱乐产品,批评者以新闻尺度衡量并不公平。这点我也同意,虽然他的电影的确有很多令人误会的情况,但其取巧方式其实是应用了基本的剪接技术去制造效果,而其结论亦往往颇正确,作为娱乐或艺术不但没有问题,而且还匠心独具。
这次传媒的各种批评其实并不严肃,除了右派机构,如默多克旗下的“福克斯”电视新闻网,大部分都认为电影的主要资料都站得住脚。另一方面,摩尔亦心知肚明会受到指控,不但剪片时分外小心,还雇用了一群助手(包括有名的《纽约客》杂志校对员),细心检查每一个细节,结果右派虽然大肆诋毁,到目前为止仍未发觉有重大的错漏。
版权声明: 本版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联系转载、摘编者请致电(或发传真):020-87366515或者发送邮件到jackymail@vip.sina.com.cn。侵权举报电话:020-87366226,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