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零年初秋,上级派张思德带十个人到延安南面的土黄沟山里烧木炭。三个月要烧出八万斤,任务是很艰巨的。
每天,他们天刚蒙蒙亮就上山,坎树,打炭窑,送木头,直到天黑才收工回来,晌午饭都带到山上吃。没有菜,就用盐水下饭,药品也很少,谁若碰伤了,就烧几片干树叶,搓碎,撒在伤口上止血,消炎。
烧炭是个重活,也是个技术活,一根青枫树要烧成木炭,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一天,大雨过后,几个战士来到一眼窑炭前,打开一看,糟糕,竟是些没有烧透的木炭(同志们管这叫“羊角把”),大家呆望着,心里很难受,战士小申急得直跺脚,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唉!”小申把一根“羊角把”一摔,一屁股坐到地上。
正在这时,张思德从山上走下来,他见同志们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窑口对这一堆“羊角把”,便走到大家跟前说:
“同志们不要难过,使我没有给大家讲清楚,责任在我。”
听到班长说话,大家抬起了头。
张思德接着说:
“继续大胆烧下去。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嘛,我们再烧几次,准会成功的。”
同志们心情轻松多了。张思德从炭堆上拿起一根“羊角把”,看了看,说:
“我只顾组织大家劳动,没有把烧炭应注意得事项多讲几遍。班上只有我烧过炭,出现这种情况,不怪大家,小申,你说这窑为啥没烧好?”
“我......”小申答不出。
“你看,这部说明我平时技术问题讲的少吗。”
“班长......”同志们见张思德没有批评大家,反而自责起来,很不好意思。
张思德耐心的告诉到家,这窑炭没烧好,除了因为灌进雨水外,主要是没掌握好封窑时间,他一面讲解技术,一面比划着说:
“遇上点挫折算不了啥,咱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就要振作精神,尽快把木炭烧出来,送到延安的首长和同志们那里,好解决冬季取暖问题。”
战士们活跃了,必胜的神情挂在一张张笑脸上。
“再烧它一窑!”
战士们很快又重新装好一窑青枫木。张思德在炭窑火洞里亲自点燃干柴。
起火后,他把同志们叫到一起,观察窑顶烟色的变化。烟囱里冒出的烟色由黄变白,又由白变兰了,这时,他爬上窑顶,将一把铁锨柄伸进烟囱,过了一会儿,抽出来,让大家看看上面的湿度,说:“比较合适。”于是,大家便七手八脚用泥土把火洞和烟囱封住......
不巧,封顶后遇上几场大雨。困难陡然增加了。张思德又带领同志们想方设法采取防雨措施。
一天,张思德和同志们冒雨查完窑,来到山顶上,他们望着那雨雾中波澜起伏的林海,望着那山坡上跳动的一片红色有情枫林,豪迈地说:
“大于可以冲走窑炭,冲走住房,但冲不走大山,冲不走清枫林,山在,树在,战士在,我们的任务一定能完成!”
几天以后,炭窑打开了。和往常一样,张思德第一个冲进去,快速往外递木炭。他不怕窑内高温,在里面工作时间最长,待他出来,衣袖烧坏了,满脸黝黑,浑身上下被汗水湿尽。
这窑炭烧得特别成功。战士们欢欣鼓舞,情不自禁地拿起横笛,吹起曲调,唱起欢乐的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