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顶级编剧缺席维权名单 小编剧们能否掀大风浪?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11:55 精品购物指南
中国编剧发动起一场大规模的维权抗争 明星拿得最多,编剧明显不服 编剧薪酬低是普遍现象 编剧维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编剧维权有意义吗? 石康:至少把声音发出来 赵赵:市场没提供维权的土壤 全勇先:别讨论编剧该拿多少钱 汪海林:希望5年后改变现状 细心的人发现,在90名编剧维权名单中,顶级大牌编剧(非一线编剧)参与的寥寥。据活动倡导者之一的汪海林说,这些大牌编剧有些具有官方身份,不方便参加这样一个民间组织的活动,比如考虑到刘恒是北京市作协主席,北京市作协党组书纪,所以此次活动并没有邀请刘恒这样的大牌。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因为时间仓促,有些人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比如王海令鸟,只是口头打招呼,但最后环节没有人正式通知时间地点。还有一些年纪大一些的,因为经历过去的运动,不愿抛头露面,但许多人私下都是支持的。对于这次编剧维权,很多编剧都表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有影响的作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能发出他们真实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影响会更大。” 在采访的这些编剧中,几乎每个人慷慨陈词一番后,都会叹一口气:“唉,其实也没什么用。”那么,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维权”这个问题的呢? 石康:听了这次维权大会上大家说的维权,我有点颓,因为他们维的是著作权,而人家美国编剧闹罢工,讲的是利益分配。其实我也知道没有用,但是无论如何,至少把声音发出来,以前是连声音也没有。 赵赵: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廉价劳动力——你不写,有的是人写,还比你便宜多了。最重要的是现在的电视剧市场规律不提供编剧维权的土壤,人家根本就不把编剧放在眼里。观众看片,多是看熟脸,很难把频道锁定在新面孔的戏上。 买片人不冲编剧去,而是一冲演员,二冲导演。就算找一帮巨便宜的新编剧,就算写得倍儿烂,只需把钱花在演员身上,砸俩大腕出演,一样可以卖得好。市场不需要重视你。就这么现实。 全勇先:编剧到底应该拿多少钱的问题,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次维权讨论的话题。这里面有商业规律。制片人能合上账,这是个基础。你朝他要一千万,他得挣来一千万才成。好多东西都是市场决定的,不是一厢情愿就能够解决的。中国编剧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基本权益的问题。别的现在还谈不上,现在大环境不好,说多了也没有意义。如果把维权仅仅看成是单纯的发牢骚,图一嘴上乐呵,说起来过瘾,于事无补。编剧维权应该是理性的,不能信口开河。 获得署名权,获得合同约定内的劳动报酬,并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这是编剧权益中最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得到了保障,别的才有意义。 汪海林:我们更希望以后的编剧维权,斗争性更强,而不是倾诉性更强,我个人,包括石康,都受到过侵犯,但都不愿意对媒体说,因为这对自己的形象,对自己行业的形象都不好。我们也不愿意给人一群跟民工一样或者类似处境的人群的印象,毕竟编剧是从事文化产业的有一定素质的人群,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绝不是悲惨的、悲苦的。我们中青年编剧更愿意团结起来,乐观的话,五年以后,我们可以改变这样一种局面,让我们的编剧成为这个行业的强者,有话语权的人,有影响力的人,这是我们的方向。现在是向别人索要一些权利,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 结语 编剧维权,90人集体签字,矛头直指制片方,而制片方却选择了集体沉默,是他们心虚吗?还是料定小小编剧们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在这次签名中顶级编剧几乎集体缺席,因为他们已经是既得利益者? 还有更多的编剧在当看客,其实参与维权的编剧们也没抱太大希望,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耍笔杆子的编剧们有点像造反的秀才? 但既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就说明影视市场的利益分配确实存在问题。 和美国编剧相比,其实中国编剧的要求也低得可怜,先争取到著作权和基本稿酬再说,其他的现在也就是想想,能想想也是一种进步。冷静一点来看,除了建立行业协会来保护自己,最终这一切还要靠成熟的市场去调节,指望资方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目前市场只认明星不认编剧,这一方面说明观众还不成熟,另一方面说明建立起品牌效应的编剧还太少。 对于老百姓,编剧维权爆出了影视圈的不少内幕,看着还挺热闹。除非像美国一样编剧集体歇业,观众才会切身感受到编剧的重要性,但目前中国编剧显然不会这么干,所以大家也就是当一出幕后好戏来看看了。 本报记者 白郁虹 韩莹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