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生源少、招生难这个尴尬现状,近十几年来,业内一直在呼吁、媒体一直在关注、政府一直在扶持却依然收效甚微。今年,作为“明星摇篮”的中央戏剧学院京剧专业升系并扩招,让其它艺术高校的老牌戏曲专业更加头疼抢生源,中国戏曲学院方面放话,宁肯招不满也要保证学生质量。
免学费救不了招考“小年”
2013年,国戏京剧四个专业免学费;中戏京剧表演、音乐两个专业免学费;上戏京剧表演、京昆器乐专业基本学费返还;沈师大京剧表演专业免费;上戏越剧班除了免学费,还开出了给户口、毕业直接进院团的优厚待遇。国戏2012年本科招生京剧表演本科204分,昆曲表演本科245分,多剧种表演专业仅需160分。然而在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超低高考分数线的情况下,高校戏曲招生依然没有回春。
中戏京剧系扩招 考生当跳板
京剧表演是戏曲类招生大户。全国共有5所院校招收京剧表演专业本科生,全国生源也不过才100多人。但即便遇到所谓的“大年”,生源也没有超过200人。中戏京剧系京剧表演专业今年计划招生20人,报考的考生145人。报考人数甚至超过了老牌的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一些考生直言不讳,选择中戏京剧表演专业是因为在该校就读有机会接触并进入影视圈。
高校老师坦然面对尴尬局面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张尧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不招够。上海戏剧学院京剧系的王立军教授表示:“我不觉得报考人数少,因为戏剧本身就是一个行业相对稳定,生源需求量不大的艺术种类。对于拔尖的学生,我们几个老师培养一个学生。如果报考人数太多,我们招太多,也不现实。”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是一个重要原因。考生在艺考前,需要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专业训练,专业门槛高。城里的孩子怕苦不想学、农村的孩子怕花钱多学不起、学过戏曲的孩子在艺考时转投影视表演,还有院团截流中专戏曲类专业毕业生,直接招入院团就业。业内人士直言:“看不到灿烂的前途,家长自然不愿意让孩子受这份苦。”
坐科苦、周期长、花费高
戏曲学员需练幼功,训练周期长,高考艺考前需要经历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的艰苦训练。中专、艺校阶段戏曲专业培训也只是部分学校实行了减免学费。如果个人在校外拜师学戏,又是另外一笔开支。
就业面窄,收入低
戏曲专业特别是戏曲表演专业的成才率非常低。拔尖的往往只是极少数,其他人只能进入剧团跑龙套、演配角,或改行另谋出路。同时,戏曲演员工资较低,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学戏曲表演可能是项“血本无归”的投资。仅跑龙套或者无戏可演,仅靠基本工资难以养家糊口。
转投影视表演寻成名机会
影视表演比戏曲表演从业机会多、收入高,还有一些男孩子经过变声期“倒仓”,无奈嗓音已不再适合戏曲演唱。另外,从小学习戏曲表演的考生,在报考影视表演专业时,“声、台、形、表”具有一定优势。秦海璐当年报考中戏表演系时,凸显了扎实的戏曲身段基本功。
中专隔年招生 本科年年招生
中专学校都是隔年或是好几年才招一次。但目前国内5所招收京剧表演专业的院校却都是年年招生,这样一来生源自然紧张。戏曲院团会直接面向小学、初中招学员,委托中专院校培养,属于“订单式”,中专毕业后必须进入院团工作。
专业素养门槛高
近年来,报考影视表演专业人数不断递增。去上一周至一年的表演短训班、周末辅导班便匆忙赶来考试的大有人在。因为戏曲类专业无法临时抱佛脚,需要考生练幼功从小坐科,通常需要七八年的专业训练。
来自媒体的声音大致为:培养未来观众群、探索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中等教育、提高从业待遇。而网友们的招数则比较极端化,有人提议将京剧演员纳入公务员体系,也有人提议“断奶”,将戏曲完全推向市场,让戏曲像相声那样在市场竞争中复苏,出现戏曲界的郭德纲。戏曲从业者则认为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是关键,目前对戏曲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钱!
两会代表:从娃娃抓起 学历与技艺同步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名家梅葆玖:戏曲演员的培养和观众群的培养一定要同步走。要从娃娃抓起,戏曲才有希望,大中专学校培养完了一定要安置好就业,还要提高演员待遇。怎么能把人才留住是个问题,现在有一些人改行演影视剧、唱歌去了。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黄梅戏演员杨俊:黄梅也有本科教育了,文凭高了,但本体艺术上不够,文化水平和艺术技艺这两者千万不能脱节。大学戏曲招生,很多人是冲着文凭而去,不一定是冲着事业发展。大中专院校培养的戏曲人才,能否为剧团服务,我打个问号。
全国人大代表、京剧演员王蓉蓉:支持戏曲文化中心建设,创造平台和机会更好地普及戏曲文化,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喜爱戏曲。
业内声音: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是关键 还缺钱!
江苏省昆剧院李鸿良院长:现在演出机会多,人不够用。最重要的是钱,培养人才。
临沂市罗庄区忻州柳琴剧团 艺术指导吕咸蔚:就拿春晚来说,歌舞投入多少钱?戏曲才投入多少呀!现在学戏就业都难,还有人会学吗?
青年京剧演员、广州民营京剧演出团体负责人尤海波:现在抱怨有用吗?也不想想,这种招生标准跟方向已经定型这么多年。中戏开设京剧系本来就是神经!中戏此举并不是培育京剧人才,而是为发影视明星梦的人增设跳板罢了!
媒体支招:完善教育 培养观众 提高待遇
《京华时报》:戏曲进入校园,培养未来的观众群体。
《北京日报》:一方面应该将京剧人才培养的重心往中等教育倾斜,另一方面应该从“出口”解决(提高戏曲从业者待遇)。
《人民日报》:传统的科班(拜师学艺)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我们去寻找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而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完善起来。
网友支招:戏曲该被“包养”还是该“断奶”?
康家林:财政不要再养演员,把京剧推向市场。
lx2211:只要有数量稳定的青年观众群,传统戏曲就不会衰亡。
朔硕硕说说---张家硕:少招点,就能救了京剧事业!
收获季节-荀梅娘:戏曲演员升级为公务员,考戏校就是国考,就不用愁生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