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然而高产量并未带来应有的高质量,大量抗战剧非但未因制作精良剧情吸引获赞,相反,雷人镜头、神奇逻辑意外走红网络引发争议。
电视剧是大众娱乐产品,但电视剧的创作者不能没有底线。一方面是失去了文化担当的生产者随便来、可劲造,盯着收视和钞票奔向深渊,另一方面是失去了正常味觉的观众爱上吹牛皮、瞎胡闹,无所用心地娱乐至死。以今年春天的收视格局来看,电视剧的天是雷剧的天,大批观众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最初是因为可选择范围有限,他们被雷剧绑票、圈禁。久而久之,观众竟然爱上“绑匪”,就是再遇上尊重其自由和智商的人,他们也会觉得不够刺激,非我所爱。
告别抗日奇葩剧,一靠题材松绑,以百花齐放遏制野草蔓延,二靠苦练内功,以高超手艺拍出合格乃至优秀的类型剧,让雷剧、神剧、山寨剧无人喝彩。[查看全文]【文/李星文 新浪特约评论员】家庭剧的热闹劲还没有过,又有一大波僵尸汹涌来袭,这一次,矛盾对准的是抗战剧。目前,抗战剧走过正规打鬼子,时尚打鬼子阶段,已经在玩笑打鬼子的路上越跑越偏,无数制作方在利益的诱导下,缺乏对抗日题材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和敬畏之心,做出来的东西严重娱乐化、同质化、低俗化, 抗战戏,但愿脱裤子的娱乐越少越好。
很多人的目标就是挣钱,他们来了,挣钱了,走了,留下我们这个破烂的行业怎么去恢复?很多人说文化沙漠是寸草不生的荒滩,它怎么产生的,真得等到所有人都失望了走开,我们电视剧产业也会如此。“到那一天我们这群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怎么办?行业需要自律,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查看全文]【文/刘杨】
“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近乎于胡闹和娱乐,这么沉重的一段历史搞成这样,对没有经历这段历史的青少年将会有个错误的引导”,说及自己的提案,陈道明措辞激烈起来。
高满堂表示:“到横店去看确实是,百分之九十的剧组在打鬼子,大家都在复制,我想这样中国电视剧是没有前途的。必须抓原创,编剧是第一生产力,原创也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不大力提倡原创、保护原创、激励原创,中国电视剧没有什么出路。”
现在有一种社会惯性。电视剧每年产量那么多,如果晚一点就可能会有人占领这个题材了,所以才有比较急的心态。题材差不多赶紧弄,弄完赶紧赚钱,赶紧播,这样精品的东西就少。
金韬现任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常务副会长。6年来,他经历了中日关系的复苏、动荡再至激化,真切感受到民族情绪如何影响着整个文化产业。他认为抗日剧仍将会是未来中国影视剧的主流:“真正的脱离政治是不可能的,人民的情绪总要有一个出口。”
徐纪周曾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剧《杀虎口》中尝试还原更真实的历史,比如适当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结果他接到了整整两页纸、多达八十余条的修改意见,其中一条是:可以强调日军的残酷凶狠,不能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
“这个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类戏,让大众了解历史上我们民族曾遭受的苦难,了解父辈们不屈的反抗;这是向年轻人彰显男子气概的戏。”
三浦研一:很多中国导演并不需要他们演一个真正的日本人,“只要用日语把台词念出来就可以了”……曾有日本留学生在吃饭时对三浦研一说:“三浦哥,能不能少演点这样的角色,大家会以为日本人都是那样的。”
冢越博隆:从电影《斗牛》开始,日本演员冢越博隆成了“鬼子专业户”。他有时不明白,戏里的鬼子别说不像日本人,“连人都不像”。在冢越博隆出演的大多数戏中,导演的要求只有一个——一喊开机马上就要凶起来。
涩谷天马:初到中国的那段时间,他频繁地在剧组扎堆的太阳宫一带的宾馆奔波,接受导演面试。“你太瘦,不凶,不像个鬼子。”得到的大多是这样的回复。“到底鬼子是什么样,也没一个导演告诉过我。”涩谷天马说。[详细]
矢野浩二:日本人在剧中为什么都是以悲剧结束,也就是说都得死掉?残暴的军人最后被狠狠地杀掉这点可以理解,但是也有很多热爱和平的好的日本人,就是因为他是日本人结局就是得死?一定要这样吗?以后我要演一个不死的日本人。[详细]
北京晚报:从色彩纷呈的抗战剧来看,中国编剧不缺乏想象,而是没搞准对象,把想象力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让科幻够科幻,让历史够庄严,还历史一份尊重,也是还自己的作品一份尊重,还亿万中国人一份尊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