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须坚守艺术通则 年代质感不能变

2012年12月18日08:33  北京晨报

  在国内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男主角历经“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李云龙”式的草莽英雄,再到近期风靡荧屏的“青春偶像范儿”热血青年,即流行语中的“高富帅”。看来,当某个特定类型的英雄一旦受到欢迎,便会被迅速跟风,直至被挖掘殆尽,创作者们只得再转而寻求其他新类型。近两年出现了抗战剧和婆媳剧的混搭、和武侠剧的嫁接以及和偶像剧的融合。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如果突围得好,便赢得话题、收视双丰收;突围得不好,便获封“雷剧、神剧”的标签。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产的一批优秀经典影片,有大部分是和抗日题材有关的,《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是近乎完美、少有瑕疵的“高大全”式人物。而当时影片中的鬼子形象也是标签式的:黑色圆框眼镜、鼻子下一撮圆胡子、腰间斜挎长刀、张口便是“八格牙鲁、呦西呦西”;汉奸更是如此:中分头、盒子枪、黑衣黑裤,还必须骑着自行车。这些角色无需开口,只要一亮相,观众就能分辨忠奸。

  而荧屏上的抗战剧从《亮剑》起开始步入“草莽英雄、草根英雄”时代,《狼毒花》、《桥隆飙》、《我的兄弟叫顺溜》、《中国地[微博]》等一批作品均是如此。剧中的男主角不再是浓眉大眼、面泛红光、没有儿女情长的完美铁血英雄,而是一如李云龙般有大智大勇的一面,但又有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的一面,为人桀骜不驯,对政治理论既不通晓也不感兴趣,战场指挥多来自实战经验,偶尔的不服从命令恰恰成为其有个性的体现。

  这类英雄在几年内之所以狂扫荧屏,是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更加契合人性;英雄身上也有缺陷和瑕疵,会让观众感到亲和,“草根逆袭”戏码的上演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后来反映“草莽英雄”的作品似乎都难超《亮剑》,“李云龙”仍是此类人物最鲜明的代言人。

  近两年,婆媳剧、80后婚恋剧、抗战剧成为荧屏三大主力,虽然同样的题材可以有常说常新的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越来越难。抗战剧同样面临如何突破的问题,毕竟“草莽英雄”在流行多年之后已不足以成为卖点。于是,有的与婆媳剧混搭引发关注,有的与武侠剧嫁接制造话题,而最近形成风潮的便是与偶像剧的融合共生,进入到“高富帅”抗日英雄集体爆发的时期。吴奇隆[微博](《向着炮火前进》)、刘恺威[微博](《战火西北狼》)、王雷[微博](《战旗》)、周渝民(《彼岸1945》)等偶像派纷纷走上抗日战场、加入抗日队伍。面对荧屏上穿皮夹克、梳飞机头、骑摩托车,一边抗日一边耍帅、卖萌的各路帅哥,有网友不禁高呼:“这年头,长得不帅都不好意思出来抗日了。”

  恰当此时,灰头土脸、邋里邋遢、土得掉渣儿的《民兵葛二蛋》探出头来,走向“高富帅”抗日的另一个极端。这个角色与以往任何电视剧中的抗日英雄都不同,他有着中国旧式农民的淳朴与狡黠,又颇有些市井气息,在看似各种不靠谱的举动中,又能让人感受到其单纯而执著的信仰。而就全剧风格来说,继《永不磨灭的番号》后,《民兵葛二蛋》有望再次将带有喜剧风格的抗战剧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无论是跟风“高富帅”战场杀敌的潮流,还是另辟蹊径市井小民的底层抗战,说得通的故事和立得住的人物始终是一部剧集吸引眼球、获得好评的根本,若只注重用花哨的手段则无疑是舍本逐末,或许会博得一时的收视,但终究不会成为留存的经典。

  创作者在抗日题材上的求新求变值得鼓励,将抗战题材与婆媳矛盾混搭、与青春偶像嫁接等都无可厚非。但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一些原则和底线是要坚守的,是不能去破的,那就是最起码的年代感、历史感,否则就会出现人物与时代背景错位的滑稽之感。如若创作主旨只是为男主角耍酷,抗战只是后置的背景,多少有亵渎这类作品的严肃性,不如索性直接去拍偶像剧。

  “高富帅”不能一味耍酷

  在不久前江苏卫视[微博]播出的抗战剧《向着炮火前进》中,吴奇隆扮演的雷子枫经历了从土匪头儿到投身革命的转变。在观众印象中,土匪头子的造型一般都是布衣马褂、满脸横肉,但吴奇隆饰演的雷子枫身穿夹克式皮衣,搭配帅气的手套,涂满定型发胶的飞机头,佩戴一副雷朋眼镜。如此新潮造型引发网友吐槽:“看见雷爷的这身装扮,仿佛看见了美国大兵。”有的则调侃说:“刚换台时还以为是阿汤哥(汤姆·克鲁斯[微博])的电影《壮志凌云》呢。”该剧播出期间,除了吴奇隆身为台湾地区的偶像演员走上抗日战场成为热议话题,雷子枫的造型也成为最集中的吐槽对象,多数观众表示有突出角色个人形象之嫌。

  军旅剧金牌策划人李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此混搭确实有点奇怪。有人指责用台湾演员演抗战剧,我觉得无论是台湾演员还是香港演员,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人物造型所带来的穿越感,不是说把上世纪80年代的造型放到40年代就叫创新了,那叫无厘头。”对于此种一味只是营造噱头的所谓创新,李洋强调说有一大害处,“对于某个年代的认知,受过教育的、世界观已经成熟的观众不会通过一部戏就改变什么;而对于某些青少年,如果看到这类戏,他们对那个年代的认知就会产生游戏化。”

  而对于某些抗战剧的尝鲜和创新,李洋予以肯定,“抗战题材拍到今天,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英雄本人的角度、从周边亲人的角度、从后人回忆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去年热播的《永不磨灭的番号》用喜剧风格讲述了一个铁血的故事,口碑和收视都非常好。在尝试、创新的时候,造型上的历史感、年代感和语言上的质感,都是要坚持的,不然就会让人觉得别扭。”

  李洋用“漫山遍野打鬼子”来形容当下抗战题材的红火,“老面孔、老手段没有胜算或胜算不大,就从造型上去寻求新感觉。但一般来说,无论是好莱坞讲述一战、二战的电影,还是英法等欧洲国家反映那个年代的片子,还原年代质感、历史质感是不变的艺术通则。”

  草根英雄主打“亲和牌”

  “忽如一夜春风来,偶像抗战遍地开”。针对当下荧屏刮起的偶像抗战风,李洋认为可以理解,“主要是像《亮剑》这样的作品,像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已经创造了草莽英雄的一个巅峰,这个巅峰很难超越。《亮剑》那一茬儿的作品还有《狼毒花》、《桥隆飙》等,都是江湖豪气加上军事战争元素,这几部作品已将草莽抗战英雄塑造得有点登峰造极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五、六年过去了,《亮剑》还在各个电视台播,而且还有收视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作者希望能踩出一条新路来,避免撞车、撞衫,希望吸引稍微年轻点儿的观众,因此去尝试抗战偶像剧、抗战婆媳剧,动机都是好的,只是个别作品的方式方法有问题。”

  在李洋看来,如果深究的话,战争题材与偶像剧、家庭剧的混搭和嫁接其实并非国人原创,“这类的好莱坞电影太多了,其实就是换一种讲故事的方法,换一种看待战争的视角。它不直接表现战场上的敌我相对、血刃杀戮,而是用一些和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物去表现战争、反思战争,这也是很好的方法。敌我双方打来打去都很疲劳,也打不出什么花样来,观众看着也疲劳,换个角度未尝不可。”

  从“高大全”到“草莽草根”是换个角度,再到“高富帅”也是换个角度,而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抗战剧《民兵葛二蛋》又来了个大调头,葛二蛋就是与“高富帅”完全相反的另一端。在编剧束焕看来,黄渤[微博]饰演的葛二蛋肯定是与“高富帅”不沾边的,也不同于草莽英雄,“草莽英雄重在英雄,而葛二蛋的个性重在草根。这个戏的格局没那么大,葛二蛋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普通人的史诗,他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的背景,不像李云龙到最后成了将军,他到最后也就是个民兵队长。”

  有观众评价说,黄渤特有的草根形象和精湛的演技一经出场便秒杀“高富帅”。“从某种角度看,草根抗战似乎契合了电视剧受众的消费心理,有时候给太正的东西,传播效果反而不好,剑走偏锋的反而更易被观众记住。”李洋总结说。

  抗战题材作品整体式微

  “抗战作品不少,留存经典不多。”这就是当下抗战剧的现状。李洋认为,现在很多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如前些年,“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革命谍战戏(包括抗战、谍战、战争等题材)的数量有所减弱,不像前些年那么多;而且影响力下降,冲击力减弱,很难重现《亮剑》、《士兵突击》的风光,作品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都在减弱,可以说是进入到相对的低调期和休眠期。”一直以来,此类题材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对当下社会造成有共鸣的话题都是创作者为之头疼的问题。

  综观《亮剑》、《潜伏》、《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经典作品,要么是角色上的创新,英雄也是暴脾气,英雄也会骂脏话;要么是有和现实的相关性,《潜伏》热播期间被广泛解读的“办公室政治”;要么是风格上的尝试,《永不磨灭的番号》前喜后悲,张弛有度,不像以往作品一味沉重。而其他大多作品即便是有着高收视率,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民兵葛二蛋》能否成为经典之作尚需时日检验,但编剧束焕在创作之时就很注重这部剧和现实的相关性。“我们现在的生活距离抗战很远,现代人为什么还要看?这个剧也不是走流行的偶像化,它甚至是反偶像化的,是有点土的但又很接地气的。它就像是好哥儿俩的奋斗史。葛二蛋和麦子(高虎饰)就像两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一个光明磊落,进了包工队,团结了一帮人在身边,路越走越宽;另一个进了公司当起白领,开始勾心斗角地算计,总是揣着自己的小算盘,虽然也有平步青云的时候,但朋友越来越少,最终走上歪路。在这两个人不同的命运中,有着很多职场的处事道理在其中,值得观众思考。”

  此外,该剧区别于其他抗战剧的一个最明显特点是甚少表现大场面的战争戏。而是以葛二蛋和麦子之间的斗智斗勇为看点,带有一定喜剧风格。“抗战戏应该是严肃的,它反映的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与喜剧嫁接我最担心夹生,但现在看观众的反映还是不错的。历史上的、真正的抗战时期,双方的实力差距很悬殊。《民兵葛二蛋》中没有把两人写得很神勇,就是普通人。”

  各类投资都集中到抗战题材、各类人物都前往抗日战场,但抗战这块领域可被挖掘的东西越来越少。跟风、重拍,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个阶段会有一些实验性的作品,稍微破一破现成的东西,投放着试一试,给市场带来一些新鲜感。稍有不慎没号准脉的,被观众和媒体指指点点也很正常。”

  至于将来抗战剧还会如何拓展,李洋预测说,也不排除角度轮回的可能,过几年再拿出以前的东西,就又变成新的风潮了,就像时尚的规律一样。

  晨报记者 冯遐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