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 前半部分以场面取胜,后半部分升华到论辩层次
于前晚刚刚结束在海淀剧院首轮演出的话剧《九三年》,将于明晚亮相上海美琪大戏院。作为文学巨匠雨果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剧能否成为严肃戏剧的典范,能否被习惯了“小感觉”“小情调”的上海观众所接受,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剧中用生命祭奠的人道主义理想以及三位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得到了专家以及观众的认可,或许人类历史上不平常的“九三年”也能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上不平常的《九三年》。
《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黎继德认为,“这部作品加深了我对雨果作品的理解,以往我们对雨果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有一些微词,认为他有些机械,很多地方是有意为之,但这部作品让我们重新去审视他的创作原则,可以说这出戏让观者能够去回味的已经超出了戏本身。另外,剧中关于‘什么样的共和国’的讨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200多年后,他思想的光辉依然是后人无法企及的,因此,雨果绝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戏剧文学的领袖,更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作为中国人改编的为数不多的外国名著,这个戏可以说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导演汪遵熙是一个擅长大场面的导演,整出戏壮观而又激动人心,该剧前半部分以场面取胜,而后半部分则升华到论辩层次。但遗憾的是全剧没有达到预想的震撼效果,当时我旁边的一个北大女生说,这可能就是浪漫主义作家与现实主义作家的区别,我想或许也有道理。我们通常把创作分为三类,即描写人与自然的斗争、人与社会和人本身的斗争,以及人与命运或上帝的斗争,《九三年》可以说是写到了第三个层次就是人与命运的斗争,但却没有给观众直击心灵的震撼,我一直在考虑究竟是为什么。后来我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演员的台词功力,由于语速很快,演员台词听不清就会让观众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进入,前两场中群众演员的台词非常不清楚,观众觉得很躁,后来才慢慢进入到剧情中。”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韩煦从连排到正式演出共看了三遍,理由是每次看后都有种精神被洗礼的感觉。全剧表现了人在两难境地下的一种选择,但凡一部作品能将人物置于一种两难的境遇中,作品就会很好看,因为人一旦选择了高贵,就会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作方式。整个戏很大气,但弱点就是用力过猛,尤其是人物的塑造上,比如郭文的几次独白其实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他恐怕观众不明白,就一直在说,其实观众早就明白了。舞美和灯光的手段都非常丰富,人们走进剧场就是希望看到剧场区别于电影院的独有魅力,而舞美手段的运用恰恰是剧场独一无二的优势,台阶的使用让舞台空间拉得很开,效果不错。三位主要演员都很出色,郭涛的大段独白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从《恋爱的犀牛》到现在,他的角色跨度很大,成熟得很快,特别是那段“好一个大时代呀”,听起来很过瘾。而任程伟饰演的郭文将年轻人的单纯气息把握得很准。群众演员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很成功,以往我们在舞台上常常忽视肢体的运用,这个戏很重视肢体,特别是雕塑式的效果和定格,舞台效果非常好。12
1 2
作者:郭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