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话剧一个概念 今冬流行“臭虫”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01日09:41 北京青年报
臭虫本来是不招人待见的东西,可1928年马雅可夫斯基却以它为名写了一部传世之作,今天,这个外国《臭虫》又被孟京辉搬上首都舞台。排练已过半,记者发现这部孟版《臭虫》在表现戏剧内容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传递出一个概念,一种对于思想或精神臭虫的认知。
《臭虫》讲的是一个带有小资情调追求享乐的名叫普利绥坡金的人在结婚时的一场大火中,逃到地下室与一只臭虫被救火的水冻在了一起,50年后,他被解冻,却与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剧名叫“臭虫”,可剧中并未有真臭虫出现,它寓意着的是概念,是对社会的批判。你想普利绥坡金本来就是一个道貌岸然、头脑里爬满欲望小臭虫的坏蛋,和臭虫一起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地下室里呆了50年后,时间和冷冻让他脑子里的臭虫烂掉了,而身边的臭虫却活了起来,普利绥坡金则只能与臭虫为伍,成为臭虫思想的追随者了。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它传达出的社会意义引人深思,孟京辉也正是看中这点才在“一见钟情”10年后排成此剧。
其实《臭虫》所表达的不过是人们思想中的臭虫,这个臭虫面对物欲横流、观念道德混杂、慌张而不知何去何从的世界却是清醒者,也许一个时期过后,臭虫也会变种,成为适应此时期环境的寄生虫。我想马雅可夫斯基写普利绥坡金堕落的思想历程,正是基于臭虫这一概念的普遍性和现实性。现实社会欲望无处不在,如同各种“臭虫”肆意蔓延,恐怕每个人身上、头脑里都有着蠢蠢欲动的“臭虫”。马雅可夫斯基的伟大也就在于他把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指挥人们追求和向往的“臭虫”(思想、观念、欲望等)放在一个戏剧空间,配以情节故事,也许你并没意识到它的存在,但你走进剧场却不会无动于衷,你或许会随着导演与演员一同把没意识到的这个东西剥离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孟京辉的这次戏剧行动无论假以多少“花活”,都难挡其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理念,也展示了一个戏剧工作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责任。(本报记者卢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