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虽遇尴尬 林兆华版《理查三世》业内获好评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21日07:12 北京青年报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贺知章的千古名句,虽为形容冬末初春的景象,却已应合了演出市场的某些规律。二月历来就是话剧演出市场的淡季,一般院团和独立制作人都不在此时推出剧目,大导林兆华精心排练的莎翁名作《理查三世》选择了“反季节销售”的策略,上周五(2月16日)隆重登场了,虽然许多业内人士把这部作品称为老林话剧生涯中的里程碑甚至顶峰之作,但它也无可挽回地遭遇了“倒春寒”。
记者日前获悉,虽然老林凭此剧将走向国际,但它的票房实在不尽如人意,有些场次只卖出百余张票。其实“理查”兵败滑铁卢有着深刻原因。首先观众对莎剧的认知也仅限于几部,并且是较为传统的样式与风格,而林兆华选择的《理查三世》是莎翁的冷门剧,名声再大,也得有个认识过程。此为其一。
林兆华样式的戏剧似乎已被定性了,对其作品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而对林氏戏剧,观众见得并不太多。《理查三世》运用了诸多不合现实主义的手段,这对于惯于去听故事、看明星的普通观众,无疑是件颇为“折磨”人的事儿,虽然圈内人士评价颇高,但真正的普通大众在接受能力上肯定存在差异。当林兆华不被了解和理解时,林氏戏剧的票房就难免遭遇寒流了。此为其二。
与影视和音乐相比,话剧的受众是小之又小了,一个大剧场现在只有八九百座位,人艺的戏敢一演30场,其他的只能看着说。按30场算也就不到3万人看戏,而这3万人中也不见得都是戏剧发烧友,真正痴迷戏剧的恐怕一半都不到,这么少的受众中又有多少人是林氏戏剧的拥护者,能接受其戏剧的恐怕就更少了,他们显然是无法为一个大剧场演出提供坚定的票房保证的。何况,《理查三世》这样非传统的新主流戏剧又是无法来赢得包场的,比如《茶馆》可以一下子演20场,这其中有七八个包场就行了,包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只靠零售的戏只能依靠戏剧本身和口碑了,而圈内人的口碑好坏又是影响不到普通大众的,也是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此为“理查”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三。
票房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衡量一个戏好坏的唯一标准,《理查三世》虽票房未见起色却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认为它不但有了形式上的创新,更有内容上的创新,而且二者能互相结合起来;也有人对该剧的服、化、道颇为赞赏,认为牛大了;也有人全不以为然,称如果能让观众看懂的话是莎翁剧本的功劳,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不可能看不懂的,该剧根本看不出什么导演的想法;还有人认为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能否触动人心,该剧绝对是原装的莎剧,肢体语言与队形变换都能明白,但它没有让人激动而有所感触,所以似乎有些不过瘾……
不管好与不好,林兆华以65岁高龄仍能不懈地努力并且排出如此与众不同的另类莎剧,或许我们的观众对林剧样式有些“少见多怪”,但老林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又一种样式。柏林国际戏剧节的主席看过《理查三世》之后掩饰不住激动之情说去柏林没问题。虽然票房遭遇尴尬,但它的意义却绝不仅限于林兆华个人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卢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