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出》举行研讨会 戏剧专家给予好评(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00:43  新浪娱乐

  所以从《雷雨》《日出》,《原野》,曹禺先生对我们一再地这样地解释。那么我不想以往的解释如何如何,因为我想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人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我说这个意思,正因为曹禺先生把他当做一个诗来写,所以就给后人留下了各种的解释。这是一个好的作品是这样子的。那么所以他的作品又具有,我想很多的魅力之外,刚才各位老师都说了,我觉得具有一种丰富的内涵,它的多解性,这是由于曹禺把自己,他写的时候,他自己的那种感受。那么我想说这一次总政排这个《日出》,我认识王延松导演,我说的认识是广义的认识,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是认识不久。那么是从《无偿×吊》开始,就是我知道这个导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有就是前两年演小剧场,这个《原野》,刚才万刚老师说的。那么包括这次的《日出》,我觉得我看他的对于《无偿×吊》也好,对于鲁迅作品的一种演义,还有对于曹禺这两个经典,《雷雨》,他导演的《雷雨》我没有看到,我觉得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初看的时候,感觉很新鲜,觉得给我以往的这种,就是这种感觉不一样。你比如说《原野》吧,我看的《原野》的版本很多,包括也有京剧,也有歌剧甚至我看过新加坡那个郭宝中先生他排的《原野》。那么在此之前,我觉得我看,当然我的看法不见得对,我觉得给我比较接近,包括电影刘晓庆演的电影,也包括电视剧,就是徐良伟他们演的《原野》的电视剧,我觉得都离曹禺先生那个作品,那种丰富的主题逸韵,我觉得是有差别的,这是我心中的感觉,我也有遗憾。

  那么相对来说就是新加坡郭宝中先生的那个,当然多先生已经去世了,我觉得还比这些更接近。那么我看的这个小剧场的《原野》以后,刚开始我突然想和我看到的都不一样,我还有一种就是不够是,但仔细一琢磨,回去一想,我再去看第二遍去。我觉得王延松虽然他用了各种新的这种表现的手法,但是对于曹禺原著的那种底蕴的把握,我觉得非常好。那么这次《日出》也是,虽然它从叙事结构它打开了,又换了一个角度,刚才几位老师都说了,这个我就不仔细说。但是我觉得它是一种神似。就说对于曹禺先生这个剧,曹禺一再说,他写的《太阳升起来》,我觉得这是一种解读,是一种非常有他自己这种很深刻的一种感受。或者我觉得他对于《原野》,《日出》这两个作品,导演是用一种心,去用心地体会作家当时他的那种干涉,或者他给人的感受。所以看总政的这个《日出》呢,把这个陈白露内心,包括潘月萍,以往我看到的很多潘月萍的演出可能更加概念化一些,她就是这样一个大款,那么我觉得这两个演义得是非常的真实,这个给我的感觉非常好。那么演员呢,我就想说两句,我觉得演员,包括陈树,包括郭达老师,我在网上我看了一下,他们三个有一个共同的,都很自信,陈树就说陈白露是什么,好像就是给我留的,还是我就是。我认识陈树,我说的都是广义的,是电视剧里面的。当时我觉得这个演员真好,不知道她是哪儿的。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觉,我说这是应该是演陈白露的演员呀,我真是这样想的。因为我看过包括絮徐帆演很多戏我很喜欢,但是她演陈白露,我是不敢苟同,我觉得是这样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演员很好,后来,因为我不怎么看电视剧,所以我刚才看什么上海滩,这些电视剧我都没看过,《暗算》还是因为人家说了不错,然后我才看的。所以我觉得这几个演员,就是他们首先他们有这种自信很难得。

  那么给我的感觉演出是非常出色的,而且整个呢,总政这一台演员,包括一些好像不是很重要的演员,都非常整齐,我这个整齐就是说每个小角色都演得很好。那么有的老师已经谈到了。你像演李石清的翟老师,我看过他很多的戏,包括像演吴四娘,好几个,我觉得就这些演员,整体来看,很难说。有的时候看戏是这样,觉得主要演员很好,但是可能其他的那些角色相对而言就弱一些,但是这台戏我觉得是非常的整齐。所以我觉得总政话剧团演这样的经典,这个意义呢,我想不只把总政话剧团,我真是愿意把我们军队的这种形象展示给社会,特别是新的形象。我不是因为当着军队说我对军队有感情,不是这个意思。我和我先生家,七个男人,五个都当兵,两家只有最小的男孩,不是说舍不得送到军队,因为正好他们赶上,18岁的时候他们赶上高考,所以就上了大学。所以我觉得是真的,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好像社会上谈起部队,就觉得部队可能更重视部队的这种作为国家的什么什么的,更突出这个。所以我更愿意看到,特别是黄普洋那次,大学生看了以后很受感动。原来部队的戏,就是说它的风格并不是人们想的全是教育的,全是进行教育的,全是前进前进,前进,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希望这一次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也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演这样的戏。

  高扬:我说一下,我特别想对市场化的东西谈一些我自己的看法,总政话剧团排这个戏的意义,尤其它这种操作方法的意义,我觉得是非常重大的。那么在部队这个戏呢,就是我所了解的,在近两年来,有两次比较大的突破,一次是,大概是第五届会演的时候,选戏的时候,采取艺术的标准。于是呢,产生一大批好戏,像《厄尔尼洛》,《十月风景》等于一大批的好戏,这使部队的戏整个上了一个台阶。那么总政话剧团排这个戏又使部队上了一个台阶。就是要采取这市场化的运作,推动这种市场化的这种改革。而且呢,它的操作方法呢,可能超过了我们很多国家大剧院比如说他要有外来的投资,然后整个招给一个公司做营销。全方位地这种市场化这种态度。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世界戏剧节有一个全球格局化下的戏剧,我觉得这个呢,这个怎么讨论呢?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呢,现在在我们中国格局下的这样的我们一个戏剧应该承担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一个,现在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说我们国家必须保证高度的经济发展。学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做报道,就说必须坚持,每一个百分的时候,准备一百万人就业,去年的十一点多是解决了一千二百万就业。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低于8%,很可能引起社会动乱。而且现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的GDP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是一种高能耗,高污染工作条件下,比较差,这么一种状况。那就说呢,我们的煤炭大概占了消耗不到50%吧,我们的矿工的死亡率占世界的80%多。这所谓带血的GDP。

  那么呢,我们的文化呢,在GDP占什么位置呢?百分之零点几,那么美国呢,是在百分之一点多以上。美国的出口,文化是仅次于军火,处于第二位。所以呢我们的文化的,加大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GDP的质量和寻找新的GDP发展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也可能商业化会给我们的所谓艺术,咱们先站起来说,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呢,这种GDP发展呢,要比我们煤矿的GDP的发展要先进得多。就是所谓第三产业这个比例是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例占很高的。那么我觉得呢,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定位,不是说好像一拍脑子出来,是有深思的。那么我就说市场化一定会低俗吗?因为我看国外做的也很少,世界也只看了一个阿依达,我看人家的这商业化的水平是相当高的。每一个戏剧因素都是代表了当今最高的科技和最新的能源。包括它的灯光,包括它的服装,很多的。包括它的舞蹈,包括它的唱片,都是相当高的水平。我们的达不到,所以我们经常批评大制作,我们的大制作跟人家比起来,不叫制作。所以我就觉得呢,而且它主题思想也是一个非常深的。而且呢,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西方戏剧发展了很长时间。很多好的戏剧有分量的戏剧,我们是达不到那样水平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看纪念碑这样一些戏剧,我们是拿不到的。所以这个不是说一市场化了,我们肯定会低俗了,这个我觉得呢,这是一个从用兵这个来尝试来看,我们也看到了从艺术到其他的方面,也是寻找这种更好的,更有表现力的,更贴近观众的原因。那么我想说市场化不仅,它是一个××的问题,它代表了一种观念的转变,就说我们的文艺,文艺的功能化,以前文艺一直是一派。实际上文艺它也是一种生产力。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底下,还有一个文艺为人的什么的问题。我们有一些以往总是谈唤起大众,唤起民众,是启迪的精神。但是这里边有多少是为观众服务的,是满足他们不同要求的。现在历史条件下不同要求的,这种我们觉得还做不到。

  这个本来呢,从我们的戏曲来说,我们的戏曲是为观众服务的,像我们这些经典的这些也是为观众服务的。但是呢,我们有一段时间过于强调戏剧的这种启蒙,就把这些东西给抹煞,淹没掉了。当然呢,我觉得呢,不能否则它那个时候的历史作用。就像雨果从法国大革命很从比较残酷的时候发现人道主义一样,但是呢,他从中看到了我们社会…我们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呢,文艺到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文艺还有一个为人的什么的问题。我们现在文艺要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深刻地反映社会,而不是很表面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层次的作品,从不同层次来为我们的观众来服务。这样一种观念的问题,我觉得市场化之后,产生了很多这种观念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批评为什么的问题,就说我们开了很多的座谈会,很多批评家说,你看人家这个剧团排了一个东西,多不容易啊,花了那么多钱,地方也都很重视,我们不说它好话不行。但是就没有想到观众多不容易,观众花了钱,花那么多时间来看,观众多少不容易。当然没有批评评论家的意思,就说他没有这样的一种生态环境,他没有一种全社会这样一种生态环境。还有一个,我们的媒体是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孟团长第一场总是不上座。但我们的媒体其实它公信力,就说你的这个,你说这好看,我还未必。认为你说得是对的,我得通过口口相传,口碑相传。这里面呢,我就从这里面还要延伸一个问题,就是说呢,要建立我们戏剧行业的一些标准,我们行业的一个标准,要在工作中坚力这样的公信力。这个行业标准呢,美国对于文艺的行业标准大概有九大标准,就是你是纯艺术的,一直到你是通俗艺术的。纯艺术可能要给你弄个政府补贴。那么通俗的呢,可能收比较重的税。这样来说定位是很清晰的。那么我们现在呢,没有这样一个行业标准,所以批评我们的宣传都不到位,不精确。就你这一个戏,我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戏的定位,我们不清楚。你是这种纯艺术的定位,还是说有一些艺术性的定位,还是我们是通俗的。我们宣传上很难把握,我们自己做营销也很难把握。现在就说还是比较欠缺的。

  还有一个呢,我们缺一种营销的一种模式,这个营销模式不是说我们私传的,是我们整体的营销模式是没有的。我们有一个演出剧,其实半年就可以见效,有一些团在里面演出,这样一种这种营销的模式也没有。我们还有一些专业化的标准,我们专业的服务的公司,我们也应该一级一级的评级的模式也都没有。比如说我们不一定这样的舞美。我觉得呢,特别的演出呢,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除了戏本身的,还有一些市场之外,就是戏之外的,市场很多的一些思考。因为我觉得确实是给我们部队来讲,最有战斗传统的部队的来源,这么一个戏走市场化,确实呢,可以引发我们很多思考,这种。

  宋宝珍:我觉得有一点,好像我们今天演的《日出》话剧是可喜可贺了,部队的文艺含有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想到96年《女兵连来的男家属》这第一次在北京演出,当时台湾军队的宣传部长相当于我们总政宣传部长的角色,他看了这场戏以后,戏演完以后他上台和小演员女兵拥抱,他说为什么国民党的部队撤到台湾,共产党的军队可以占领大陆的江山,这是多少的舆论报告和政治宣传达不到的效果,香港人看到以后很激动,因为96年,97年我们就要回归,我们解放军就要进入香港,他很担心解放军啊,他很紧张,但是他看到我们部队的战士如此可爱的形象,我们部队官兵如此融洽的关系很好很好,我觉得田老师有些活动还蛮一些。

  田本相:那一年当团长的时候,我就演一戏到香港演,那叫《试海》剧本也挺好,解放军演完当时,现在香港队解放军印象不挺好。我也赞成刚才的观点,部队演的戏不要太局限了,既然作为国家资助的,你就要拿那个戏投资像《日出》这样经典的戏。

  宋广珍:我们部队创作实力,演出实力都非常强,那你承担软实力文化形象塑造上,你在这上面作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第二点还是回归到《日出》和王老师接触比较多,包括《日出》的剧本第一稿,第二稿,你给我们多少稿。

  王晓鹰:三五稿。

  宋宝珍:很多的稿,我就想到,我们昨天开一个会有一个人就提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伪命题,我站起来说你胡说八道。就继承和创新永远是一个正命题不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挖掘现代性也好,我们在舞台上创立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也好,如果没有对曹禺先生剧作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和戏剧美学的继承我们谈什么长信呢?我有时候发现我们在不停的探索中,包括小英老师把大海去掉,排了青春版的《雷雨》,也是提供了一种教训,这在文化探索的意义上肯定它,也不是骂倒它,他知道我这条路这样走可能走得太快了,或者跟观众接受心理太远了,这时候他会引起后面怎么样子经典再演艺、再改编,再挖掘的时候应该朝哪个路向走。王老师几次的修改,不断地深刻的体会原作的内涵,这个是包括这场演出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我觉得当然比如说2000年版《日出》把陈白露故事背景往后移,移到2000年移到当下,我想好的经典作品本身就有包容性,开放性,它还有预指性,它有预言的背景在里面,你移到当下反而把它的内涵缩短了,缩小了。所以经典作品的预指性非常重要,这需要后来者不断地开掘。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曹禺《日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