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三: 中国音乐剧还缺什么?
与欧美国家高额的商业利润相比,国内的市场仅有潜力还远远不够。上海大剧院艺术教育部负责人费元洪说:“音乐剧产业不是独立的某一方面有优势就能够做好。就像木桶效应一样,各方面都要均衡,才可能发展起来。就目前国内的音乐剧形势来看,我们的创作水平有限,有专门的制作人、包括市场营销人员、大量的从业者。”
音乐剧进入中国已经有二十多年时间,为什么音乐剧却没有像现在的话剧一样遍地开花?
成熟型创演人才缺乏
中国音乐剧人才难觅成了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进行演员招募时就遇到中年音乐剧演员难募集的问题。这部音乐剧有1/2的戏在讲妈妈和三个曾与她相爱的男人之间的故事。角色限制了应征者应该是70后的演员。可是目前这个年龄段的音乐剧人才出现了断档的情况。
“国内很缺乏成熟的音乐剧演员。”林依轮说,“作为一名音乐剧演员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同时应该具备美声功底。我跟《I LOVE YOU》的导演同在纽约的时候,他曾告诉我,他觉得在国内招募音乐剧演员让他很头疼。在纽约他需要某个角色的时候,会有上百人来应征,他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是国内没有多少合适的人可以让他选择。
导演何念觉得中国没有职业音乐剧演员,并不是因为真的缺乏,“民间有很多不错的、专业院校毕业生。他们一直没有戏演。因为中国没有音乐剧, 所以学音乐剧的毕业了也就失业了。”
音乐剧太寂寞人才流失
“做音乐剧实在太寂寞了。”艺人谭维维感慨的说,“音乐剧的制作是个漫长的周期,需要所有的人都心无旁骛的投入其中。跟其他的演出相比,不会有那么多快速成名的机会也没有那么丰厚的收入。耐不住寂寞的人就离开了。”
长时间无戏可演也是众多专业院校毕业生转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央戏剧学院的95音乐剧班是中国第一批音乐剧专业毕业生,全班一共35人。现在无一人在专业从事音乐剧表演。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批音乐剧毕业生,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
现在身兼导演和演员两重身份的焦刚说:“95音乐剧班有9个人曾在日本四季剧团演出音乐剧,大家都是凭真本事考进去的。可是回国之后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可以演。为了生存大家只能转行。这么多年不断的有消息说中国要引进经典音乐剧,每一次这样的消息都让我们很兴奋,之后这些事情又不了了之。我真的希望我们有好的音乐剧作品可以演。所以当我们听到《妈妈咪呀!》制作中文版时依然很兴奋。”
曾在百老汇打拼过的影子说:“在百老汇热门剧目中出演主要角色的演员,一场就可以拿到1000-2000美金。这样的一场演出票价平均在75美金左右。一场可以容纳1000-2000位观众。演出配角的演员周薪则不超过2000美金。现在国内没有专业的音乐剧院团,演员的收入和生活状态让他们没法坚守。”
导演何念说:“音乐剧需要综合素质很高的团队来做, 懂剧本,懂音乐,懂管理,懂市场。是这么多戏剧种类中对人员素质要求最高的门类之一。我们不是一个环节上缺人才,是整体都缺乏。”
音乐剧市场需要经过培养
音乐人小柯说:“中国的音乐剧市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培养,再说如果这片土地根本不能长这果子,再培养施肥也没用。就戏剧而言,现在满街的话剧能脱离搞笑小品能有几个?可能首先要经过真正戏剧的市场培养才能进入音乐剧的时代吧。 ”
导演何念曾带着自己的团队去百老汇看了47场戏, 被音乐剧深深打动,谈到在国内音乐剧市场时,这个通过话剧作品已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戏剧人并不乐观:“我们跟欧美,或者日韩相比市场情况太不一样了。他们不止在音乐剧上成功,其实他们的剧场艺术,戏剧发展比我们领先了好多年呢。我们普通话剧基础都不牢靠,音乐剧就更不用说了。音乐剧基础是要建立在话剧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