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剧目本土化启蒙中国音乐剧产业

2012年09月03日10:01  北京晨报

  “如果你手里同时有一张音乐剧的门票和一张话剧门票,你会选择去哪个?通常情况下,多数人应该会选择看话剧。”正如音乐评论家刘雪枫(微博)说过的,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在高雅艺术的接受方面与西方存在差距,却没有想到在大众娱乐领域我们其实更落后。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LadyGaGa、贾斯汀·比伯等流行歌手,但对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更普遍的流行时尚——音乐剧,虽然已经进入中国20多年,却一直不温不火。去年,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微博)》中文版一经问世,就在全国多座城市巡演接近200场,好评如潮;今年,不仅又启动了二轮的全国巡演,制作方亚洲联创又再度迎接挑战,于近日制作推出《猫》中文版,本月在上海首演成功,又一次掀起音乐剧热潮。

  长久以来,音乐剧在演艺行业一直是一个“时髦”的象征,“涉水”者众,近年来以“中国原创音乐剧”名义宣示的不在少数,但就像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微博)所说的那样,“中国至今还没有生产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究其根由,还是对音乐剧这个舶来品的“产业”形态和生态不了解。而近20年来不断引进世界经典音乐剧在中国巡演,其中尤其以上海每年一部并创下单剧连续百场的国内纪录,在上海成功培育出音乐剧消费市场,而令全国艳羡。

  但高额的巡演引进成本以及依旧嫌少的演期,依然是城市真正音乐剧消费市场发展的瓶颈。如何把欧美成熟的音乐剧生产营销模式移植到中国,已经成为中国演艺行业不二的选择。引进世界经典剧目制作“落地”的中文版,培养本土音乐剧演艺人才和制作营销团队以及通过常年演出培养观众消费习惯,进而在适当时机推出有国际创作和制作水准的本土音乐剧,成为中国音乐剧人的基本共识。上海大剧院(微博)已经先期谨慎启动了相关谈判,但真正迈出这第一步的却是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韩国CJ集团,三大中外文化界知名企业联合投资成立了国内首家以现场娱乐为核心理念,以音乐剧和大型演唱会等为主营业务、以华语地区为目标市场的娱乐产业公司——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这里,启动时机和地点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亚洲联创总经理田元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上之后,人们可能会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我们现在一些大的城市,人均已经达到7000、8000美元的这样一个收入了。这两年国家都在倡导、扶持文化产业,并且把文化产业定位成国家在结构转型里的支柱产业,看到了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所以我作为一个实践者,感到以前不管是西方引进的还是原创的一些剧目,都不可能演到几百场,或者像人艺的《茶馆》达到了500场是依靠几十年累积做到的。而我们去年刚推出一场戏《妈妈咪呀!》就在全国演了191场,我们的第二部戏《猫》今年推出来要演162场,我觉得这些数字都是一个事实可以来证明:中国这个市场的空间是很大的,潜力也是很大的。”

  “现在中国市场叫好又叫座的音乐剧还是原版百老汇及伦敦西区的经典剧目占多数,中国原创的音乐剧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微博)表示,选择在上海打造出如纽约“百老汇”一样的音乐剧集群区,再辐射到全国,是亚洲联创的远期目标。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大都市以及华东地区文化中心,拥有音乐剧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同时能够在长江三角及东南亚华语地区产生辐射影响力。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黎瑞刚认为,上海具有上演世界著名音乐剧,并得到高票房回报的经历,这些音乐剧在上海的“生根发芽”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

  晨报首席记者李澄

(责编: sisi)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