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陈煜堃
将于11月2日至4日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的话剧版《活着》,上周末就率先来到中山。对于此前余华评价称这是小说全部四次改编中最忠实的一次,导演孟京辉[微博]坦言,“在我看来,所谓‘忠于原著’有两种,一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原著,我管这叫虚假的原汁原味;另一种是得其神韵,而这次在舞台上的呈现尽管天马行空,但却能很好地与原著的文学性和人与命运对话的那种博大情怀进行对接。”当记者问及同名电影的成功是否造成压力时,孟导更是信心十足,“正因为前面改编的作品都挺好的,所以我本能地觉得自己更牛×!”
鉴于此前袁泉[微博]夸说“福贵这个角色的生命完全长在黄渤[微博]身上”,前来探营的记者当然不会放过还是舞台“新兵”的黄渤,让他畅谈这次从银幕到舞台的收获与趣事。
孟京辉把余华小说《活着》搬上舞台,黄渤和袁泉这对“鱼香肉丝”组合的领衔主演,该剧自9月北京首演以来一路备受追捧。
【关键词:导演】
是被孟京辉“骗”来“这不怨孟导,只能怨我之前对他不够了解”
记者:孟导当初怎么就找上你了?听说你好像是被他骗来的?
黄渤:(笑)这不怨孟导,只能怨我之前对他不够了解。还记得当时他是这样跟我说,“渤,你看这七八月份大热天的,在排练场里头舒舒服服地坐着多好啊,泡上杯茶一喝,聊聊艺术,聊聊人物,聊完了到台上去溜一圈,时间一到就回家睡觉去,哪用跟拍电影似的在深山老林里日晒雨淋、蚊叮虫咬的。”结果进了剧组之后,才发现跟他说的完全不是一个样。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他就找过我想合作一部音乐剧,后来大家却各忙各的去了,直到一年多前他又跟我说起《活着》这出戏。我实在难以想象孟京辉来导演《活着》会是怎样一回事,如果换人艺来做,或许还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的,但也正因为它的不确定,我才义无反顾地接下来。
记者:从电影到舞台,你觉得孟京辉相比其他电影导演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
黄渤:孟京辉是一个特别天马行空的导演。我此前合作过的电影导演也有喜欢飞的,但都没有他放得这么开,当然这与舞台表演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毕竟影视创作还是有现实主义的东西把你拖着,包括人物表现和场面处理也都受到实景和镜头所缚。
在我看来,孟导的独特魅力,在于丰富的戏剧经验足够支撑他去天马行空,而且他还有很棒的戏剧审美,这让他的判断和把握非常到位。比方说,每一场戏下来我们演员都会琢磨出五六个不同的方案,而他就能够很好地从中挑出好东西来,并将之捏合处理成最适合的呈现效果。记者:那他会不会很强势,在排练中对你和袁泉的要求很严苛呢?
黄渤:不会。他并不是那种很强势、很严格的人,或者说他的严格不是在形式上。他本来在与你谈论剧本,都能聊着聊着说到了哪家店的饺子馅拌得好,但这是挺好的一种创作状态,因为心都在这,但他就是能给大伙营造特轻松的一种氛围,所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大了很多。这跟拳击的原理一样,最近我在练拳所以深有体会,如果你出拳很僵的话,速度慢了但劲也不见有长,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才有更大的爆发力。
【关键词:搭档】很多演员回归舞台是来嗨的、但是袁泉到了剧场就有一种归属感,感觉像回到家了
记者:孟京辉曾说想到你与袁泉的组合,第一感觉在气质上差异特大,后来也证明这“既是妙手偶得,又是势在必得”。这样的搭配,你自己是否也会觉得很奇怪?
黄渤:一点也不奇怪,相反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能在舞台上碰到袁泉。她的舞台经验和功力都要比我深厚得多,这对我的帮助很大,甚至在排戏时我也常常会跟着她的节奏往下走,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再说了,没有肉丝又怎么做“鱼香肉丝”,我正是那“肉丝”,而袁泉就是“鱼香”,当我俩搁到一起后,导演这不就顺理成章地把一道菜给做出来了。之前我就看到有人在微博上形容我是“地上的庄稼”,而她则是“天上的云彩”,这样一个组合是相得益彰。
记者:这次是你和袁泉的第一次合作吗?
黄渤:当然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合作,最早是在一部剧里,但戏名我已经忘了,反正那时候人家都已经出名了,而我还在上学呢,只是戏里的一个群众演员。跟袁泉提起这事,她还很惊讶说,“那人就是你啊!”
记者:对于她演的“家珍”,如果换成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你有何评价?
黄渤:在我看来,袁泉是一个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演员。从那些八卦花边新闻里你很难看到她的身影,但是到了舞台上,她就会光芒四射。这次她演的“家珍”,难度就丝毫不亚于“福贵”,因为她这个角色的性情太好了,演一个好人真的很难。很多时候,演员能把一个角色演出彩了,是因为角色本身的跌宕起伏赋予了一种强有力的戏剧冲突,偏偏“家珍”则是整一个遇事总顺着的老好人,你不得不佩服袁泉,如此平淡的人物也能演得结结实实的,在舞台上让观众过目不忘。
今天,很多演员回归舞台是来嗨的、来汲取养分的,但是袁泉到了剧场就有一种归属感,感觉像回到家了。袁泉对舞台的热情与执着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她甚至为了话剧演出推掉其他的影视作品,要知道两者间的经济收入是存在巨大的落差。
【关键词:舞台】现在是恰当的时机做一件恰当的事
记者:你拍电影出了名是很拼的,感觉这次到舞台上,好像也没少折腾?
黄渤:两者的辛苦并不相同,当然在剧场里不必冒着上山下海的风险。只不过,一部话剧的创作并非仅仅是观众看到的3个小时演出,当中可不能忽略了我们创编过程里所做的尝试和删改,要知道经过筛选后的第一次联排就超过了5个小时。
再说我也从没有摊上过什么舒服活,感觉沙滩美女、坐办公室品红酒什么的总是离我很远,(笑)折腾肯定是避免不了的,但我觉得挺好的,俗话说好事多磨嘛。有时候,辛苦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幸好体力和精力上的付出会让我收获一份愉悦。记者:此前孟导曾表示“找不到谁比黄渤更适合演福贵”,或许他看中的正是你这股吃苦耐劳的劲头和坎坷的社会经历!
黄渤:记得排戏前我们专门到杭州找了个舒服的地方,坐一块正儿八经地开了个创作会。本来是聊聊创作方向,结果聊着聊着却喝上了酒,侃起了大家的人生经历,当然我也是有意识地给孟导抖一抖自己的包袱,让他心里有个底,知道这演员其实也没有那么单薄(笑)。
当然,我之所以觉得自己这个时候来演这个角色非常合适,就跟柿子一样:早了没熟难免带有涩味,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对人生的理解都没到那个程度;而晚了的话又都要熟烂了,那么这3个小时的体力活就未必能扛得住。所以,现在是恰当的时机做一件恰当的事。
【关键词:角色】这个人物太倒霉了“感人肺腑的悲剧也可以是一种喜剧的呈现方式”
记者:众所周知,名著改编从来都不是一件讨巧的事,说说你是怎样把握“福贵”这一角色,并将之在舞台上释放出来的?
黄渤:在我看来,把《活着》搬上舞台最难的地方在于小说不是剧本,而且要把原著这种纯现实主义的东西在舞台的语境里恰到好处地还原出来。喜欢看戏的观众一定有同感,很多戏没法去照搬现实主义那一套,否则会很难看,但是同时你又不难完全脱离现实主义去表现戏中人物。所以我要做的就等于是一个铆钉,将两者有机地铆在一起。
而在排戏之前,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的。经过与导演的探讨和自己的琢磨,才逐渐开始从福贵身上去逐层剥离个体与命运的关联,跟盖房子似的,从画图纸到一块一块砖往上垒,这就是塑造一个角色的过程。
记者:你对余华笔下那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是怎么理解的?
黄渤:可以说,这也是对悲剧的一种理解。能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它本身也是一个悲剧,换句话说,感人肺腑的悲剧同样也可以是一种喜剧的呈现方式,在我看来,这样的效果更加高级一点。
当然,同一个作品在不同人的眼里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我们这出戏以一个相对开放的方式来呈现,目的也是不想给到观众一种定式的思维——苦难就是这样的!成长就是这样的!人生就这样的!其实,在舞台上把“福贵”这个人物所面临的跌宕起伏如实摆放着,让每一个人去收获自己的解读,这才是最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