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输出京味文化 人艺20年后再赴津门

2012年11月27日10:50  北京青年报
《窝头会馆》剧照 《窝头会馆》剧照

  自首都新闻媒体学习宣贯党的十八大精神采访团正式成立以来,包括本报在内的京城八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奔波在剧场院团、工厂矿山、社区学校等第一线,“捕捉”了首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推动实际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大量生动事例。本报为此开辟专栏“记者在基层——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型主题采访”,将从民生、文化、经济、城建等不同角度呈现采访团记者记录下的来自基层的鲜活“镜头”。

  ■探访地点:天津大剧院

  ■探访时间:11月25日

  ■探访人:本报记者 郭佳(第七分团)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型主题采访

  文化·话剧

  首演于2009年9月25日的《窝头会馆》,当年被认为是正在遗失京味、丢了魂儿的北京人艺的蜕变之作。前晚,该剧在津门观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中场次破百,票房总数定格在2935万元。3年来辗转京津沪,老北京底层赤贫人群的人情义气,高度凝练后的市井俚语,五位主演掏心掏肺的演绎,触动了观众,守住了京味儿戏剧的尊严,更弥合了人艺人心中20年来的“创伤”。

  ■两台大戏创天津演出票房纪录

  5天来,每到傍晚,距离天津大剧院还有两个路口便已出现了黄牛的身影,这在并非话剧重镇,堪称戏曲、曲艺大码头的天津来说可谓破天荒了。“演员阵容就好比话剧版《建国大业》,而且北京人艺让我们等了太多年了。”天津观众如是说。自从1992年演出《李白》之后,北京人艺在今年4月启幕的天津大剧院的力邀下,携两大票房冠军剧目《窝头会馆》和《喜剧的忧伤》时隔20年再登津门,收获了其在天津有史以来的最佳票房成绩。尚未登场的《喜剧的忧伤》开票首日便创下天津票房纪录,刚刚演罢的《窝头会馆》5场演出1600个座位的剧场场场爆满甚至加座,天津观众用专业和热情弥合了人艺人20年的遗憾。

  ■津门观众有一种专注的气场

  金牌编剧刘恒话剧处女作凝聚而成的语言精致范本,濮存昕[微博]、何冰、杨立新[微博]、宋丹丹[微博]、徐帆人艺五大台柱联袂的表演艺术标尺,《窝头会馆》似乎不火都难。但两次走出京城,人艺人都不乏疑虑。副院长濮存昕介绍称,如果说今年8月赴沪演出最让人担心的是观众对于台词的接受程度,那么同属北方语系的京津两地似乎并不存在接受上的障碍。濮存昕称,“天津和北京在民俗记忆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因而京味儿戏在津味儿文化中获得认同是有优势的,在这里演出明显能够感到观众同南方的截然不同,天津的观众有一种专注的气场,我们在台上都能感受得到。”

  ■第二代演员传承风格领跑全国

  原天津戏剧博物馆馆长黄殿祺认为,“《窝头会馆》是人艺继于是之、林连昆等人之后的第二代演员传承人艺风格的当代经典之作,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人艺’,北京人艺、天津人艺、四川人艺等等,但能够几十载将风格传承至今的只有北京人艺。话剧在当今已经被认为是一门观众相对稀少的艺术,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去迎合市场,戏剧界一直在探讨该如何培养观众,事实证明出精品和坚守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 郭佳 摄影 王晓溪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