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导演王潮歌古城边玩穿越

2013年01月30日10:07  新京报 微博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

  新京报平遥讯 (特派记者天蓝)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也没有传统的舞台,观众一边走着路,一边穿越回100多年前的平遥古城,跟随那里的居民寻根问祖……日前,由“印象”导演王潮歌[微博]领衔执导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边紧张彩排,准备于春节期间对外公演。作为当地新出的旅行项目之一,王潮歌特意在平遥城边建造了一万平米的大型剧场。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印象”导演王潮歌首次独挑大梁,创意的又一个与“印象”并列的新品牌系列——“又见”系列的第一部。

  剧场

  黄土、青瓦做主体,不抢古城“风头”

  记者日前受邀作为首批体验者观看了“又见平遥”。与普通剧场不同,首先,来到演出场馆,其巨大的规模和特殊的建筑形态便让人感到震撼。据王潮歌介绍,由于最初创意为“大型情境体验剧”,为此和总策划樊跃特意设计建造了一个面积约为1万平米的定制型剧场。其外观选取了山西窑洞和平遥古城的建筑特征,以黄土和青瓦做主体,整体设计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而且为了保证平遥古城的完整美感,不抢古城的“风头”,“又见平遥”剧场采取了“下沉”式设计,地基下沉了6米,“就像是神仙吹了一口气,黄土下露出了房屋和人家。”王潮歌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从视觉上低于古城墙,表达对千年古城的敬意。

  演出

  打破空间、时间概念,观众边走边看

  除了剧场外观足以震撼,剧场内部也有非同一般的观演体验。最有意思的是,此次王潮歌并没有让观众坐着看演出,而是将剧场内部分割成大大小小的众多空间。观众进入剧场,便像是进入了历史的迷宫,仿佛是一个亲历者: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在边走边看的过程中,还有“古人”上前与你搭讪,历史和现实交错,让人顿生幻觉。

  谈到这种演出形态的创意来源,王潮歌告诉记者,在“印象大红袍”制作360度旋转剧场时,就启发了她探索新的观演关系,而此次“又见平遥”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挑战——因为不仅戏剧故事线索繁复、人物庞杂、场景多重,而且让观众有穿越之感,达到心灵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又见平遥”不同线路剧情展开次序不同,故事表现手法也不相同。也就是说,观众只看一次演出的话,并不能看完演出的全貌。

  据悉,“又见平遥”预计2月中旬正式面对观众,目前最低票价定位在298元。而“又见”系列第二部“又见五台山”也已进入筹备。

  ■ 对话导演

  与张艺谋“还是一家子”

  新京报:我们看到“又见平遥”与以往的“印象”系列完全不同,你说这是自己出了个大难题,为什么?

  王潮歌:因为步子有点大。此剧将传统剧场彻底解构,完全打破了观众席和演出区,也颠覆了观众的观剧心理。传统的戏剧是,每个人坐在那儿,演得好就鼓掌,演不好就不鼓掌。但是“又见平遥”,观众需要走着看,在行走的过程中,观众是自由的。这样创新的难度在于,导演能否把握观众的情绪,不仅看到,而且看懂;不仅看懂,而且被感动。

  新京报:“又见平遥”没有再使用“印象”二字,主创人员中也不见张艺谋的名字,传闻你们散伙了?

  王潮歌:“又见”是与“印象”并行的一个全新品牌,我们希望能够有不同的演出品种让大家欣赏,有一个是实景,叫“印象”;有一个是室内,叫“又见”。张艺谋和我合作了10年。这次我们希望大家有一个具体的分工,比如这次是我王潮歌的主场,张艺谋不是导演了,也不是顾问了,而樊跃导演作为我的策划。但是导戏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这里。所以在未来,我们三个或许会有一个更明确的分工,他们叫“体力分配”。至于“散伙”说,当然不能了,还是一家子。

  ■ 剧情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这是平遥城的仁德,也是山西人的仗义,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0分钟的流动演出,将着眼点放在了血脉的传承上。

(责编: 素雨)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