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邱俪华
去年5月,话剧《蒋公的面子》开启在南京大学的校园演出,30多场,场场爆满。1月13日,该剧第一次走出校园,在南京紫金大戏院进行了首场正式公演,好评如潮。这个出自一个大三女生之手的作品,为何如此火爆?下个月初,上海观众将有机会知道答案——4月,该剧将拉开全国巡演序幕,首站将于4月3日到6日登陆上戏剧院,连演4天。
戏中故事确有其事
蒋介石请三位教授吃年饭,想吃不想吃的都有难处。究竟是蒋公的面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内心、利益更重要?三位教授中,有人痛恨蒋公的独裁,却又因为时值战乱藏书难保需要帮助;有人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明火执仗摆明自己就是一吃货;有人支持政府愿意去赴宴,却硬是放不下文人的架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于是他们争吵了一个下午……而二十多年后的文革,他们必须交代是否接受过蒋公的宴请,三人再次见面谈论当年到底去没去赴宴,诚惶诚恐地回忆往事,各执一词,真相难觅……《蒋公的面子》或许只能算是一件文人轶事。而1943年,蒋介石初任中央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校长,请中文系三个教授吃饭,确有其事。
小事道尽人性悲喜
有观众讲,剧中最亮眼的角色恐怕要数夏小山,总在无节操卖萌,场内一半的笑声都是因为他。夏小山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是为了火腿烧豆腐而想赴宴,但因为曾经在学生面前说了不承认蒋介石的校长地位,所以又不好答应。在美食与面子间抉择,只好推说只要请柬署名由校长改为蒋院长或蒋委员长,他就赴宴。
时任道、卞从周、夏小山三个主要人物均在回忆里争夺着对1943年春节是否赴宴的解释,包括身陷其中的自我辩护。
导演吕效平说:“所有的好戏都指出了道德的边缘所在、困境所在。《蒋公的面子》之所以火,不是因为戏里有抗战和文革的悲剧,而是因为人性中永远不可能改变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因为我们自己这种卑微的状态。”
90后编剧以史为镜
《蒋公的面子》作者温方伊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在读三年级本科生。这部作品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一个21岁学生的自由精神。
《蒋公的面子》中,温方伊所写的两段生活,无论是1943年那段还是文革那段,离她本人都比较远,但她除了表现历史的真实,还能用今天对生活的感受来观照历史。
导演吕效平认为,做研究八分努力两分才华即可出成绩,但剧本创作和舞台实践所需要的才华比重则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