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执《小井胡同》演而优则导

2013年11月05日18:21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贾志国当导演 贾志国当导演

  杨立新演过无数配角,个个出彩,但被人记住最多的还是《我爱我家》中那个处处谨小慎微的小公务员贾志国。现在“贾志国”开始做导演,用自己当演员时积累的方法把控整个棋局。  本刊记者/万佳欢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9月27日,《小井胡同》演出结束,濮存昕、何冰、龚丽君、岳秀清等演员一一鞠躬谢幕,首都剧场里一片鼓掌叫好。

  “导演怎么还不出来?”一个女观众探出脑袋张望。她的邻座跟着起哄:“贾志国!贾志国!”

  演员杨立新演过很多角色,但很多观众最难忘的还是那个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戴黑框眼镜、有点小迂腐劲儿、亲切又够生活气的小知识分子“贾志国”。

  最近,“贾志国”有了最新身份:北京人艺复排剧目《小井胡同》的导演。他并不是第一次当话剧导演,但故事横跨越1949年后30年、拥有13条线索的《小井胡同》却是一出极具挑战的大戏。这一次,他需要带着四五十号演员同自己一齐接地气,成为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底层市民。

  “我没有正经读过导演”

  几十个演员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小井胡同》的排练厅热闹又拥挤。墙上挂着一幅1949年的北京地图和几张旧《人民日报》,杨立新坐在墙角认真看戏,偶尔叫停,“表演还是太紧。松一点,松一点。”

  演员大部分是80后、90后,杨立新把他们称为“同学们”或者“小青年”。很多人刚从戏剧学院毕业没几年,现实主义作品演得少,对戏里那段历史完全没概念。杨立新很头疼。

  《小井胡同》写于1980年,是剧作家李龙云在南京大学读书时的毕业作品。与1949年后那段历史有关的作品不好写,但《小井胡同》却围绕北京南城的五户人家,细致描写了1949年前夕、大跃进、文革初期、“四人帮”垮台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个时期,台词犀利、场景真实,很多人把它比作“建国后的《茶馆》”。

  1983年,北京人艺希望将《小井胡同》搬上舞台,但内部演出三天后就被叫停,因为其描写的五个时间段里竟然有四个时期都是执政者在政治上出现失误的时候。直到1985年,它才在几次修改后得以公演,由刁光覃导演,首轮即连演112场。在刁版《小井》里,杨立新刚好出演过一个小角色“小力笨”。

  30年之后,导演杨立新带着几个演员骑自行车转了半个北京南城,又请来阎崇年讲解放后的现代史,郑也夫讲红卫兵运动。他组织演员集体收看北京电视台的专题片《从一大到十八大》,结果发现其中关于反右和文革的段落都一带而过,只好回家“翻家底”,带来一套1980年代末中国档案馆出版的《共和国五十年》,还有一本吉林出版社的《百年中国大事记》,给年轻演员恶补历史课,从三反五反到人民公社,从公私合营到大鸣大放,从《海瑞罢官》到文斗武斗。排戏前一天,他们还一起看了样板戏《海港》。

  “我没有正经读过导演。”杨立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干脆采取笨办法,对词时逐一跟演员分析动作目的,有说不好的对白就亲自模仿一下;实在排不出来了,他就挽起袖子示范。“我现在排戏能给你示范,当年老刁排戏,示范?甭想!”他笑着跟小演员们开玩笑。

  杨立新演戏时的习惯是给自己的每个角色都写人物分析。做了导演,他就必须将每个人物的生活轨迹都过一遍脑子。比如,为什么反面角色“小媳妇”一开始就会有那么敏感的政治神经?杨立新想,她的丈夫小力笨建国时就是进步青年,而她1959年才离开家乡、住进小井胡同,那么两人的家乡一定是离北京不远的、先于北京解放的革命老区;而解放区农村的土改先于北京。她来北京时满脑子都是地主买办、中产小资产、半无产无产,面对城市平民阶层,她必然觉得十分复杂,浑身警惕。

  做完这个人物分析,杨立新告诉饰演小媳妇的演员岳秀清,“赶紧回去读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