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的爱丁堡笔记5:艺术家与公主病

2014年08月22日14:10  新浪娱乐 收藏本文     
《詹姆士二世》排练剧照 《詹姆士二世》排练剧照
《詹姆士二世》演出结束 《詹姆士二世》演出结束

  编者按: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于每年的8月在爱丁堡举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艺术家齐聚爱丁堡,呈现各种形式,数量庞大的表演。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以它的多样性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型艺术节。新浪戏剧特约剧评人、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水晶女士撰写《水晶的爱丁堡笔记》专栏,水晶已经好几年在8月前往爱丁堡看戏挑戏,让我们跟随她的笔感受爱丁堡狂欢一般的艺术节吧。

  最后的一个片段,是不断让人感到意外和惊诧的过程。他在一个魔法般的箱子里,依序翻出了他的整个人生过程,那些生命中不同阶段的“物证”被一一翻检出来,又被无可奈何地扔在一旁。没办法,时间就象后浪推前浪一样洗刷着生命,岸边满是搁浅的人生碎片,它们从记忆的箱子里一直一直地被“掏”出来,直到生命的根,被连根拔起。

  水晶/文(中国“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

  2014年8月21日,爱丁堡,天气:晴

  如果说上周的时间表是整齐有序,那这周的时间表就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因为各种邀请,不得不增加了许多戏以及调整日程,还有国内外的各路朋友陆续到来,各种相见。每天晚上的“深夜吐嘈叭”欢乐进行中,最夸张的一次,到早上8点才结束,基本是眯一会儿就洗把脸出门看戏了。

  不过大家放心,没有大麻什么的,那个东西很贵,做戏剧的人都好穷,消费不起的。爱丁堡超市里的红酒很便宜,4、5镑就能买到相当不错的酒,配一点水果和芝士,加上各种笑话,足以欢度一晚。若没有这深夜的欢乐,还真不能抵挡白天奔波看戏渐渐生出来的倦意。

  在增加日程的同时,也会从日程表上Cancel掉一些传说中的“雷”。不过有些雷还是不可避免地踩上了,比如今天下午看到一个烂戏,想死的心都有了,但剧场实在太小,又有摄影机挡道,实在不好意思当众离场。只能在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坚强点、坚强点……好在戏只有45分钟,总算活着出来了。

  爱丁堡就是这样,3000多个戏,绝不可能都是好戏,大量的戏都是一般水准,要看10个20个,或许才能碰上1个极好的,肯定也会碰上一两个极差的。好戏的好法,各不相同,差戏的差法,却大同小异。我在看戏时的随手涂鸦主要包括以下金句:

  1、她哭的时候,你却想笑(一个控拆保加利亚医疗体系的作品);

  2、这音乐和多媒体是放错了吧?(一个台湾现代舞蹈剧场作品);

  3、现在是2星,要是演员不说话,就是4星了(一个威尔士的舞蹈剧场作品);

  4、这戏已经不是1星、2星可以形容的了,简直就是负分好吗?(一个民族特色剧场作品)。

  上述体验,估计大家在碰到烂戏时,都曾有过相似体验。

  但即使有这种10%的踩雷风险在侧,爱丁堡也绝对是值得探险的地方,毕竟整体的平均水准放在那里,而且风格极多样化,所以总还是不断有惊喜的。这几天水准之上的作品包括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单元的大戏《詹姆士王》一、二、三(James I、II、III),同一个导演、同一个编剧、同一拨演员、同一个舞台,却是三部风格上差异非常大的作品。“一”经典稳重,是标准的国家剧院级作品风格;“二”则轻灵跳跃,流畅精致;“三”现代时尚,有点西区风格+重口味。

  这三部曲作品以15世纪刚刚建立的苏格兰王国为背景,讲述三位国王自我的成长历史以及这个新生国家的成长史。由英国国家剧院和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挑选了众多新生代演员,来完成这部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人精神层面展现相结合的作品。舞台设计非常有特色,在舞台上搭建的观众席,同时也是演员们多维度的表演空间,整个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件多余的装置或布景,所有的东西都可移动,并一物多用。

  这样一部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作品,世界首演出现在苏格兰公投之前的“敏感时期”,使得《詹姆士王》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不但在爱丁堡的演出一票难求,在伦敦的演出预售也大受欢迎。这种“成功”,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在英国的舞台上,一切皆可讨论。对我们这种“局外人”观众来说,最大的感受则是深切体会到英国和苏格兰国家剧院艺术家的深厚功底,那种在能力上经受过扎实的古典训练、同时在精神层面又对现代舞台创新孜孜以求的融合能力,令人感慨。

  另外也有几个不错的动人小戏,象新西兰的偶戏《小鸭,死神,郁金香》(Duck,Death and the Tulip,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一个伤感又温暖的小故事,小鸭遇见死神,初而担心死神会把自己收走,没想到死神如此温柔,陪它喝茶,去水池里游泳,去爬小山上的果树。当小鸭累了,在死神怀里睡着,安祥地离开了世界。结果反而是死神伤感地离开,耸着肩,叹息到:It’s life。

  小而动人的一个戏,在上午10点看的,足以温暖内心很多天。

  另一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是一场日本鼓(Japan Drummers)的演出。不但场内从头high到尾,更令人惊讶的是结束之后,全体演员从剧场门口到走廊、再到大厅,依次向观众握手、道别、感谢。身着单衣的演员和我们这些穿着羽绒服的人一起站在寒风中,满脸都是真诚的笑容。隔天在街头,又看见他们身着戏服,分立在几个街口打鼓路演,散发演出宣传单页。虽然在爱丁堡街头艺术家和演员们亲自发传单、做街头路演和宣传是常态,但象日本鼓演员这样热忱和敬业的,还是不多,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说到如何在这样一个超过3000个戏同时上演的地方推销自己,实在是一门再大不过的课程。除了把戏做好之外,各个剧团所要付出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不仅要在路边和各个剧场尽可能多的铺宣传单和海报,还要争取在各种评论杂志中露面,更需要在人流量大的路口直接发宣传单,以吸引可能的观众,我在Fringe的杂志上,还看到过一篇专门介绍如何提高散发传单技巧的文章。

  每次在一些官方的聚会上,也会见到各种演出的导演和制作人,带着宣传单和资料来主动介绍自己和剧目,邀请你去看戏。那种主动,既没有讨好,也没有骄傲,就是一种简单而真诚的交流。如果你确定下来要去看演出,一定会有后续的邮件及时到来,以及各种靠谱的日期确认邮件等,而且这些邮件都是导演或制作人自己处理,没有助理,没有跟班,一切皆需亲力亲为。

  事实上,在爱丁堡,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普通人,他们需要象一切普通的白领和职员一样,细致地处理好无数琐碎的工作,并积极地向世界张开怀抱,宣介自己。那些总觉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有“公主病”的艺术家,在这里是很难存活的。

  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戏好才会吸引到观众,你自己做高冷状是没用的,剧团也很难操纵评论,更没有办法象国内一样靠发新闻通稿来影响舆论;另一方面是,你拉着脸满脸不高兴,也不会有人来惯着你、哄着你。这是一个人人奋力奔跑、物竞天择、各自enjoy的世界,你只有真诚地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才能获得关注。

  从这点而言,爱丁堡真是一个大的艺术竞技场,比拼的不仅是艺术水准,更是艺术家的人品、情商和行政能力。国内戏剧界的“公主病”重度患者们,很有必要来这里治几个疗程,以便学会说人话、做人事、演人戏。

(责编: pp)

文章关键词: 爱丁堡水晶公主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