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5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3月21日下午,北京天桥剧场一幅巨大的猫像宣传画下,音乐剧《猫》中
饰演“女主猫”GrizeBella的著名演员赛琳·迪莉当场献唱著名的《Memory》。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传奇音
乐剧之一《猫》,以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撩开了神秘面纱。
5月20日起,《猫》剧将在天桥剧场史无前例地连续上演72场。加上3月28日于上海
大剧院开演,此次《猫》
在沪京两地“大闹”百场,被视为“音乐剧第一次整体而完全地进入中国市场”。
《猫》是迄今在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两地的演出分别始于1981年和1982年,整个
演出季跨越了前后20年。相关数字显示:《猫》剧在百老汇的演出创下单天单场次119万美元的最高票房收入纪录,《猫
》在全球的演出收入超过20亿美元。在英国每年60亿英镑的音乐剧收入中,《猫》一个剧的收入就占近10个百分点。目
前,《猫》剧已被翻译成14种不同语言,在全球200多个城市演出,观众人数超过6500万人。《猫》的剧场演出,于
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落幕,但在欧洲其他国家和亚太地区的演出却方兴未艾。
全球音乐剧演出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不论在何处由谁演出,都必须严格遵守版本的最初设计,特别是在演出质量上
,必须保持绝对统一的水准———换句话,不管走到哪儿,逮不逮得到耗子,猫都是同一只。目前,全球有3支《猫》剧国际
巡演团,此次来京的是“真正好公司亚太国际巡演团”。
音乐剧在西方大众娱乐领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中国却刚刚起步。在过去几年中,国内虽有零星的音乐剧演出,
却均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剧制作。对音乐剧,大多数中国人仍知之有限。因此,此番《猫》的到来,被中国对外演出公司
总经理张宇认为是“音乐剧在中国第一发展阶段的必须”。他认为,音乐剧在中国一定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引进阶段,让国
人看到高标准的优秀剧目,然后才可能进入由中国人自己制作本土剧目的阶段。因此,《猫》首次提出“示范性演出”概念,
它在京的前16场亮相,被主办方谨慎认为是“《猫》在中国市场潜力的动态考察和中国观众对音乐剧了解程度的估量”,其
结果,将决定着《猫》在北京居住得“愉快不愉快”。
关于《猫》的全貌,一般中国观众未必了解,但其中的唱段《Memory》,对很多人却不陌生。发布会当天,“
女主猫”赛琳·迪莉说:“每当唱起这首歌,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去的许多回忆,快乐、痛苦、欣喜、悲伤,各种生活画面交织
一起,令我非常感动。最初我只是觉得这是一首非常美的歌,但后来,我发现它还隐含了很多东西。”
《猫》剧外方市场负责人凯丽认为,《猫》不是单纯的歌舞,孩子们只需要其中最快乐的成分,如绚丽的服装、轻松
的歌舞、动人的旋律。而《猫》真正带给人们的是对生活、对生命、对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爱。
有人认为,《猫》20年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精纯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与理念。因此,对“猫”的一种理解是,这是一种懂得享受生活却不铺张奢靡,特立独行又不标榜另类的新锐人类;她们崇尚
自由、寻求反叛,是唯物主义的忠实信徒,却又极端亲近自然、回归纯真;她们迎接极限的挑战,仅仅是因为要证明自己是命
运的主宰。这是一群人,带着生命的感触,过着“猫样的生活”。
《猫》在西方主流娱乐中20年的旺盛人气,使得《猫》此番踏足北京,除了被视为是一次文化盛宴,更被视为“蕴
涵惊人的广告效应和商业契机”。因此,这只不一般的“猫”也引来不一般的“动静”。主办单位很早就挑明立场———要像
“五鼠闹东京”那样在京城大肆“闹《猫》”。
事实上,在21日发布会的前3天,《猫》已作了第一场秀———《猫》的首场演出的第一排一号座位以“金票”样
式郑重其事地举行了“出笼”仪式,并将在3月29日明星荟萃的慈善晚会上进行义卖。而从4月5日起,关于猫的“行为艺
术”将开始,天桥剧场将从当日起被6400平方米、色彩斑斓的巨幅“猫像”密实地包裹起来。另外,5月1日起将展开体
会“猫样生活”———猫进商场、猫妆秀、猫女车展等,推广“猫样生活”概念。6月初,主创人员参与音乐剧论坛,在京城
十余所高校巡回演讲。
《猫》剧策划与市场传媒总监曹维说:“我们提出两个概念,一是‘猫样生活’的时尚概念,另一个是‘猫样效应’
的市场概念。我们会让猫在北京的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就像我们的广告语说的:搭猫台、走猫步、穿猫服、化猫妆、说
猫话、住猫窝,过猫样的生活,今天,你猫了吗?”———言下之意,《猫》已不是一个孤立单纯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全新
的“销售”观念。
当主办方试图将“作秀”北京4个月的《猫》,从一个文化事件演变成为这个春夏的时尚时,那只即将踏上北京舞台
的“洋猫”,此刻和那些期待着早日走进天桥剧场的中国观众,所期盼的或许更纯粹一些:仅仅为艺术而一起心跳加速。(陈
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