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伊朗导演阿巴斯专访:真实是只能接近的(图)(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9:07 外滩画报
伊朗导演阿巴斯 阿巴斯的电影虽获奖无数,但也招来一些争议。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尔特(RogerEbert)指责阿巴斯是“无趣的形式主义者”、“自愿疏远观众”:“我不能明白阿巴斯的伟大之处。他的影片与他在评论界的声誉完全不相配。” 而阿巴斯说:“导演不应该把自己当做售货员。如果一部影片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同,导演就是罪犯。所有影片都应该是开放性的,提出问题,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忽视这种自由就回到教训观众的老路子上去了。” 电影之路 4年的大学学业,阿巴斯花了14年才毕业;6年的小学生活,阿巴斯没跟任何人说过话,直到6年级的一天,班上念祈祷语的同学没来上学,阿巴斯主动走上讲台。在此之前,没人听过他的声音。 阿巴斯在童年、青年时代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沉默寡言,当同学们在午后午睡时,他在阳台上画画。他不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是一个绘画天分高超的艺术家,尽管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治疗孤独症,他还去布拉格看捷克语电影。但是电影并没有治愈他的孤独症,相反,从11岁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开始,他感受到了电影的魔力,“我在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通常做的事,就是让自己迷失在一条又一条的小巷中”。 然而阿巴斯走上电影之路还是偶然的。他15岁考上德黑兰美术学院,18岁开始谋生,28岁大学毕业。“经过14年的学习,我终于明白了我天生就不是一个画家。我绘画的目的主要是治病,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绘画。”29岁那年(1969年),阿巴斯拍了一个广告片,得到当时任伊朗青少年思想教育中心负责人的希尔旺路的欣赏,希尔旺路正在筹建学院的电影部,就邀请阿巴斯参与,从此阿巴斯开始拍摄儿童片,并走上电影之路。 阿巴斯正式进入国际视野是在1987年。那时伊朗电影正经历第二次浪潮,新伊斯兰政权不再烧毁影剧院,过去被视作轻浮的电影被接纳。那年47岁的阿巴斯拍了《哪里是我朋友家》,这部反映两个乡村小学生之间的温馨友谊的诗意电影征服了国际影坛。1997年,阿巴斯凭借《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他代表伊朗电影人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然而,阿巴斯在本国还处于“地下”状态,对他在国外的巨大声誉,伊朗政府认为这是一种阴谋,“国外专门推广伊朗的坏电影”。10多年来,阿巴斯的电影不能在本土公映,大多是通过盗版DVD和地下放映为人所知。他只能在深夜剪辑自己的影片。但即便如此,阿巴斯也不愿意离开伊朗:“树木植根于土地,移植树木就活不长了。我最好的作品确实是在伊朗拍出来的。” 然而阿巴斯的国际地位却越来越高,被奥斯卡提名,成为国际电影节的常客。1999年,他凭借《随风而逝》荣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这是他获得的第18个国际奖项,但他却同时宣布,今后不再参加任何电影评奖了。“我拍电影已经30年了,也参加了30年的电影评奖活动,现在是该退出的时候了。以我做电影节评委的经验,我发现很难评判知名作者的影片。应该将机会让给年轻人,应该努力评选作品本身而不是作者的名字,可是现在人们更注重的是作者的名字--”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