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周末票房综述:香港电影日益陷入低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5日18:25  新浪娱乐

  即使远的不说,仅说五月份在香港上映的港产片。在五一档期上映的《围·城》、《我老婆是赌圣》只能是在香港市场“围城自困”,前者大概是因为题材比较灰暗而表现手法又强调其记录性,后者估计是赌片题材加上一些场景比较接近于三级片,《爱与狗同行》是一部描写人与狗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比较温情的纪录片,按理说应该可以通过审查,但没有安排在内地上映的消息,至于涉及青少年的迷惘、叛逆的《七月好风》和赌片题材的《大四喜》,更加没有在内地上映的消息。于是,五月份的香港上映的新片,无一不被拒之于内地的门外,数年前实施的所谓CEPA,到了现在则形同虚设,毕竟,即使是延迟在内地上映,这对电影制片商而言也是不小的损失,更何况是上映期遥遥无期呢?

  而众所周知,香港的本土电影市场很小,好莱坞大片又占了不小的份额,外埠市场也就成为了港产片生存的重要条件。当东南亚市场逐渐萎缩,“北望神州”成为港片的既成的事实与命运,善于灵活变通的香港电影在近几年已经不断的自我调整以期进入内地市场,但如今的这种状态,无疑是给低迷中的香港电影雪上加霜。因为,现在如此看来,越是大片越是易于进入内地市场(但不能代表一定可以进入),而以香港的电影制作环境来看,香港还不可能像好莱坞一般每年制作十多二十部大片(更何况,即使是好莱坞,大片每年有数十部,但在大片之外是数百部的中低成本影片),另一方面,中等成本的港产片,这种香港电影的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作品,生存空间的缩小使得其进一步的被压缩,于是,香港电影不但在数量上逐渐减少,在类型的丰富性上也逐渐萎缩,像恐怖片、社会写实片之类的影片更是缺乏生存空间。

  于是,原本一年导演一部影片的叶念琛最近又导演了新片《亲爱的》,预计今年上映,邓丽欣(香港周末票房综述:香港电影日益陷入低潮 听歌)也出演了影片《内衣少女》,刘国昌的《围·城》、《无野之城》分别于五月、六月上映,而他导演的新片《弹·道》则安排在今年八月份上映……原本慢工出细活的电影工作者被如此的奔波于多部影片的制作,感觉就像赶着在最后的时光珍惜珍惜,也多“捞”一笔……长此以往,前景更是灰暗与渺茫,无论是影片的数量还是类型的多元化上。影片的数量方面,因为当时一部电影在电影院上映的时间往往只是一周,即使电影很卖座,因为院商不希望制片人随着影片的收入增长而要求提高利润的分成,而王天林也曾撰文回忆,“话说在五十至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全盛时期,全香港四条专映粤语影片的院线,每个月需要影片公司的出品人,最少要拍摄二十部左右新的影片供给他们放映。一个月最少要拍摄廿部,一年加起来便是二百四十多部。加上当时香港的电影圈正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的时候。除了粤语片之外,还有不少其他语言的影片也在拍摄,有国语片、潮语片、厦门语片,反正热闹的很(这些影片当时的市场,只在星马泰、台湾等一带,香港很少放映)”——即使是六十年代的邵氏以后,影片的映期可能长达一两个月,但是院线依然需要大量的港片供应,也就数量维持着一两百部;而类型方面,固然像六七十年代是以武侠片为主,但也有社会问题片、黄梅调片等类型的出现,八十年代后更是百花齐放,这是电影业发展的结果,并反过来触进了电影的良性发展。可惜,就近年的香港电影而言,产量已经从十年前的超过一百部减少到如今这三年的每年51部左右,类型也几乎是警匪片、动作片或者喜剧片这三种主流类型,似乎非得使得这几种类型玩到“残”才行,如杜琪峰近几年的影片,被不少香港影评人质疑为只能是在类型片的深度上拓展。

  围城只能是自困,毕竟香港这城太小,难免成为“悲情城市”,破城而出出路又在何方呢?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也为你我之辈响起。香港电影的成败得失,并非仅仅是香港地区的问题,值得内地电影界好好反思,也更加的需要好好的对待,更何况,在华语电影当中,香港电影的成就与地位并不亚于台湾电影和内地电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