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影大事件:198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17:35  新浪娱乐

  1980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影大事件:1980年
中国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赵丹

  赵丹之死:《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

  赵丹于1980年10月10日在北京病逝,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终年65岁。 198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五版头条,发表赵丹的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赵丹的文章得以发表,有这样一个背景: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艺术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此,“不要横加干涉”一句,常常被广大文艺工作者传诵、引用,而且还举着它当作盾牌,抵御某些继续对他们施行横加干涉的做法。所以,赵丹在文章中说“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

  赵丹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男演员,在每个时代都有代表作。建国之前,有《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马路天使》等。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刻画了这个天真、纯朴、热情,并带有几分傻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 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最负盛名,他把这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 建国之后主演了《武训传》(1950)、《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林则徐》(1958)、《聂耳》(1959)、《烈火中永生》(1965)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

  赵丹在文章中写道,“《人民日报》正开展‘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把文艺事业搞活’的讨论。看到‘改善’‘搞活’的标题,颇喜;看到‘编者按’中‘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改善,通过改善来达到加强,在这方面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又忧心忡忡了。”“我们有些艺术家——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屈不挠的艺术家,一听到要‘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条件反射地发怵。因为,积历次运动之经验,每一次加强,就多一次大折腾、横干涉,直至‘全面专政’。”

  “至于对具体文艺创作,党究竟要不要领导?党到底怎样领导?党领导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党领导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帮’管文艺最具体,连演员身上一根腰带、一个补丁都管,管得8亿人民只剩下8个戏,难道还不能从反面引起我们警觉吗?”赵丹在文中质问:“哪个作家是党叫他当作家,就当了作家的?鲁迅、茅盾难道真是听了党的话才写?党叫写啥才写啥?!”“并不是哪个党、哪个派、哪级组织、哪个支部管得了的。非要管得那么具体,就是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

  “各文学艺术协会,各文学艺术团体,要不要硬性规定以什么思想为唯一的指导方针?要不要以某一篇著作为宗旨?我看要认真想一想、议一议。我认为不要为好。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史上,尊一家而罢黜百家之时,必不能有文艺之繁荣。”赵丹还说到“外行领导内行”问题,提出“为什么要死死拽住那么多非艺术干部来管住艺术家们呢?有些非艺术干部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许会有所作为的。可是,如今那么多‘游泳健将’都挤到一个‘游泳池’里,就只能‘插蜡烛’了。”

  赵丹以自己筹拍《鲁迅》为例说,1960年试镜头,反反复复,胡须留了又剃,剃了又留,历时20年,最终还是没拍成。赵丹还指出,文艺创作是最有个性的,文艺创作不能搞举手通过!可以评论、可以批评、可以鼓励、可以叫好。从一个历史年代来说,文艺是不受限制、也限制不了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影大事件:1980年
《庐山恋》

  《庐山恋》:明目张胆的爱情

  曾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担任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片场记和副导演的上影厂老导演黄祖模导演得《庐山恋》,不仅是最早的“风景抒情故事片”,而且还安排了女主演张瑜在影片中换了四十多件衣服,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时尚的电影。而影片中张瑜对郭凯敏说出“你真傻,傻得可爱”时大胆的神情,也成为青年人谈恋爱时的标准模式。但是电影里最大胆的镜头也只是两人身着泳衣同游,张瑜轻轻地吻在了郭凯敏的脸上。

  《神秘的大佛》:最早的商业电影

  本片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动作片,由第六代导演张扬的父亲张华勋执导。它开创了中国电影最早的商业模式,采用了当时的全明星阵容,由刘晓庆(blog)、葛存壮等主演,刚一上映便引起轰动,还因为由于意识过于前卫而遭到批判,有人认为它情节过于离奇,缺乏思想性等等,但此片确实是中国娱乐片的一次全新的尝试。片中展示了乐山的美丽风光,并宣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和灿烂文化,许多观众正是通过这部电影而开始认识和了解乐山大佛,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尽管票房非常好,但是对导演和主演来说,没有任何奖励,在当时的体制内他们不过是完成了计划和任务而已。

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影大事件:1980年
《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

  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厂出品的动画电影,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杰作。水墨丹青勾勒出的简单线条,简单的音乐,却是不简单的故事。不仅荣获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短片竞赛最佳编剧),而且是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影片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片还把西方动画片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并融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之中。漫画家韩愈对三个和尚的造型设计既具有亦庄亦谐的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