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世纪周刊》:冯小刚的商业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12:07  新世纪周刊

  冯小刚的

  商业探索

  在中国商业电影领域,冯小刚是一个比较靠前的探索者。尽管他还不能商业经典两不误,但就是这种领先一步,某种意义上促成了他的成功

  ■本刊记者/张玲玲

  2007年,冯小刚的又一部贺岁电影《集结号》上映前,许多人对公交车站广告牌上铺天盖地的海报中,那个大大的军号印象深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嘉注意到的,是军号旁边很显眼的位置上“华谊兄弟敬献”的字样。虽然制作公司的名牌写在海报上,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与其他电影海报的公司、出品人等信息都缩在边边角角相比,华谊兄弟此举被朱嘉解读为“不放过任何一次宣传自己公司整体品牌价值的机会”。

  具有同样意味的细节,在2009年再次被朱嘉注意到: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华谊兄弟投资的影片《游龙戏凤》宣传片中,屏幕干脆就有一两秒时间专门让给了“华谊兄弟”四个字。

  在朱嘉看来,华谊兄弟公司擅长打造品牌的功力,要归功于美国归来、以广告发家的总裁王中军,“他在公司品牌性打造上自有独到之处,不论是电影营销还是其他的业内活动,都非常注重整体品牌价值,而不是单独项目的短期盈利。”

  依照朱嘉研究的文化产业理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首要目的就是要卖出去并且卖得好。从这一点上来说,“大陆导演十亿票房第一人”冯小刚无疑是成功的。这成功的背后,是冯小刚系列电影依托华谊兄弟走过的10年贺岁片之路,也是中国影人在商业电影运作方面摸索、试探、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品牌,到强势品牌

  在当下的中国,说“冯小刚”是个“品牌”,相信没有人会投反对票。之所以称他的系列电影为“冯小刚电影”,而不是“葛优电影”或者其他,就是因为这些电影已经标注了鲜明的“冯氏”印记:深入草根的生活,京城胡同串子的调侃中,小人物的悲与乐。这个以冯小刚为标识的核心品牌,多年下来渐渐被观众接受、熟知、津津乐道,直至每年不可或缺。

  “对于观众来说,冯小刚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是无形的品质保证,给了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及心理期待。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冯小刚电影无疑又是一个强势品牌。” 朱嘉认为,华谊兄弟及冯小刚打造出来的这种品牌优势,是冯小刚系列电影之所以成功最为重要的商业因素。

  而这种品牌优势,又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这是商业社会中想要赢得利润需考虑的首要环节。冯小刚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拍的片子就喜欢一头扎到老百姓里头。这不是一味向观众倾斜,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你拍电影就可能血本无归。”此番言论或许会让许多文艺片导演嗤之以鼻,但却是冯小刚电影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朱嘉认为,电影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是在夜晚给大家提供一种多样化消费的选择。这样符合文化产业的内在本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有很大文化附加值的经济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经营形态。核心是“经营”,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注重商业模式。“它跟文化事业还是不一样的”。

  “商业电影的目标群体就是普通观众,其电影生产、制作、发行都是围绕着大众来运营的。当然要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除了上述两点,朱嘉强调,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模式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植入性软广告。可以说,冯小刚系列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内嵌软广告的商业模式先河。从当初的《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到现在的《非城勿扰》,洋酒、汽车、邮轮、信用卡、手机、网站、笔记本电脑、房地产、景区??广告无处不在。冯小刚也曾毫不掩饰地表示,《非诚勿扰》没开机,投资已经收回了一半。

  而对于许多人针对《非诚勿扰》中“明显的广告放多了,电影都成广告片”的诟病,朱嘉不以为然。他认为拍商业电影有投资肯定就要有回报。内嵌软广告只是回报的一种形式,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你看最近上映的中影集团的《疯狂的赛车》,我觉得宁浩现在走的商业模式路线就有点向冯小刚学习。《疯狂的赛车》里面也植入了很多广告。现在票房也已经过亿了。”

  贺岁档+女主角

  对于电影来说,何时上映是个重要问题。就像是谈恋爱,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选,才可谓是天作之合。从若干年前开始,冯小刚就聪明地选择了贺岁档,也是从若干年前开始,冯小刚聪明地选择了喜剧片。贺岁喜剧档,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最为成熟和活跃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某种意义上说,是冯小刚开创和培育起来的。

  “因为到年底大家都比较累,这时候还是喜剧看着比较轻松,讨巧。电影的第一属性应该是娱乐,普通观众希望看好看、有意思的电影,而不是不好看、有意义的电影。大家到电影院不是为了接受新的观点或者受什么教育,也不是为了像看《太阳照常升起》那样猜结尾的那个孩子究竟是怎么来的,大家就是为了图一乐。这种情况下喜剧是首选。”朱嘉说。冯小刚的贺岁档喜剧片,暗合了普通观众逢年过节寻求欢乐和放松休闲的心理,而贺岁档,也是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善于影响的档期。

  诚然,喜剧很重要,但什么样的喜剧也很重要。若想从观众处获得共鸣,还得有让他们感觉剧中事“就在身边”的本事。在这点上冯小刚堪称社会问题专家。他似乎总能抓住当下最具热点性的社会问题,然后以轻松诙谐的形式表达,以此紧紧勾住观众,称霸江湖,多年不老。

  据说《非城勿扰》在开拍之前,华谊兄弟在所有员工中征集创意,发动他们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包括社会热点。于是,观众在电影里既看到了各种大的社会热点如经济危机、地震、股灾、两岸关系,又看到了新鲜的情感问题,同性恋、婚外恋、谈性趣、吃花酒??虽夸张搞笑,却真实存在。让所有人在笑声里回味了一把2008。

  在朱嘉的分析中,贺岁档、喜剧片,其实都是冯小刚电影的营销策划手段,是他的电影商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环又一环。这些环环相扣中,还有不可不说的一小节——女主角的话题性。

  冯小刚的电影素有“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的说法。10年间他的电影除了《集结号》外,男主角几乎都是葛优,但女主角是在不停更换的。从《甲方乙方》中的刘蓓、《不见不散》里的徐帆、《没完没了》的吴倩莲,到《大腕》里的关之琳、《天下无贼》里的刘若英、《夜宴》里的章子怡,到《非诚勿扰》里的舒淇——“葛优的新搭档”总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让人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这种没有固定的女主角带来的组合变换的可能,无疑是冯小刚成功的尝试,也为电影制造了一个吸引受众的热点。包括这两天刚刚曝出的冯小刚‘出轨门’新闻,也是在为他的下一部影片《余震》炒作的一种手段。”

  才刚起步的电影产业链开发

  冯小刚的电影,赚钱是赚钱,但是好电影吗?是经典电影吗?

  朱嘉坦言他自己也认为虽然“冯氏电影”这么赚钱,但“不能说它们多么经典”,“过两年回过头来看,里面的东西都已经过时了。”

  但他强调,“商业”与“经典”并非天敌。因为“商业电影的首要目的就是投资回报,讲究票房,讲究给投资人带来多少利益。所以拍商业电影,肯定要有妥协。导演只能从商业需要与创作意志中找寻某一个平衡点。既能符合商业的要求,又能符合经典的要求,当然很难。如果容易的话,经典电影就很多了。但是好莱坞这两年也有很多堪称经典的商业电影,比如《指环王》系列。”

  说到好莱坞,朱嘉认为他们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非常值得中国商业电影人学习。那就是对电影的产业链经营。

  好莱坞的电影商业模式,贯穿了从图书、音乐、杂志、广告、游戏、动漫,到衍生产品、品牌授权、主题公园、活动经济等一系列的过程。影院放映只是整个电影营销的其中一环,票房只占整个电影盈利的20%左右。而对于国内电影来说,放映环节现在基本上还是投资回报的主要或者唯一阵地。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开发仅仅处在探索阶段,但很多公司已经在努力做了。比如华谊兄弟,他们把《非诚勿扰》的小说改编权卖给了出版商,以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四种形式同步传播,再加上图书里的广告、《非诚勿扰》手机链等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都为电影的商业化成功提供了保障。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还在向别人学习。票房和经典我们还只能顾一头。我觉得在中国商业电影领域,冯小刚是一个比较靠前的探索者。尽管他还不能够做到商业经典两不误,但他已经是走在别人前面的人。就是这种领先一步的位置,某种意义上促成了他的成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