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凭借着四大秘术突击,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从元素上看,还是华语电影,但内在的核却又是 好莱坞 模式。赢了票房,输了口碑,已经是近年来大片的一大诟病。本来是华语电影的四大优势,却渐渐变成了弱势。于是,就有了华语电影的三大忧思。这三大忧思,可以说是和四大秘术紧密相连。
忧思之一:暴力当家,满眼皆功夫
功夫是中国电影唯一能被世界认可的符号,也是世界对中国电影甚至是中国的认知。在国外走在大街上,只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就连强盗都不敢来抢劫。中国最早走出去的明星是李小龙,现在仍然有数千外国青年对其顶礼膜拜甚至不远千里来中国学习功夫。李小龙之后,中国走出去的明星仍然是功夫演员。成龙和李连杰凭借一身的功夫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下,杨紫琼和章子怡也是因为其在功夫电影中的表现得到世界的认同。周润发进入好莱坞之后再没有什么亮眼之作,他在好莱坞主演的《血仍未冷》、《再战边缘》、《国王与安娜》等影片纯属鸡肋之作。在几番挣扎之后,周润发还是选择了回到国内发展,因为好莱坞已经给中国演员定了位——那就是功夫打星。还有从中国出去的导演,李安虽然早就凭借《喜宴》、《推手》等影片奠定了他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最终让他在世界影坛声名显赫的还是功夫电影《卧虎藏龙》。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曾经被许多世界知名导演所推崇,他的影片里最吸引人的元素就是枪战场面和动作场面。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唯一给世界输出的电影产品就是“功夫”,如此单一的元素恐怕观众们早晚会看腻的。
忧思之二:视野狭小,现代片缺失
古装电影似乎是稳赚不赔的投资,现在电影院上映的大多都是古装片,现代片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现代片的缺失自然是市场经济下“赚者为王”最好的阐释。
导演们都想凭借古装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获个奖,至少也要它们叫个好。但事与愿违,这些古装电影在国内叫座不叫好,在国外也大多同样状况结局。而一些小众的现代片却往往出其不意的在各类电影节上攻城拔寨。《满城尽戴黄金甲》上映的时候争议不断,张伟平和周润发的口水战正如火如荼,《三峡好人》的导演贾章柯也出来来了一场商业电影和小众电影的市场论战。很明显的,《三峡好人》这样的影片在《满城尽戴黄金甲》那样的攻势下,票房的惨败完全是预料之中的。贾章柯的《三峡好人》以及其他一些影片都曾在世界的多个电影节获奖,但在国内观众却完全不买账。在贾章柯跟张艺谋叫板的时候,有不少的看热闹者都是站在贾章柯这一边的——也许是本着同情弱者的心态——但若是让他们在两部影片中选一部自掏腰包来买账,他们还是会选择《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大概是中国电影最尴尬也最写实的境况,现代片叫好不叫座,市场最终选择的还是古装片。但中国观众也并非都去看功夫片。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上映三天,超过百万,就证明艺术类影片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可惜的是中国这样的影片太少了。
忧思之三:缺乏创意,东为西用
《功夫熊猫》是如此之成功,以至于让中国观众心中有些愤愤不平。本来嘛,熊猫是纯粹的中国元素,故事是纯粹的中国式故事,却被好莱坞拿去赚钱。就连中国观众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完全中式的电影被西化之后很吸引人。中国被拿去的又岂止是“熊猫”和“功夫”,“花木兰”的故事也曾被人家借走过;“西游记”被人家移花接木过去拍成了《功夫之王》,还找国内顶尖的两位功夫巨星去演;“秦始皇”和“兵马俑”也出现在好莱坞的巨制《木乃伊》中……只要提起中国,加在前面的形容词必定是“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地大物博”,能被借出去的“东西”确实很多。但中国自己却无法将这些元素“发扬光大”,而只能单纯的拿功夫说事。自己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被好莱坞拿走,再拍摄为电影赚中国观众的钱,这算不算大银幕上的铜兽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