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仪伟:开涮不等于恶搞,用笑点批判现实
文/赵静 摄影/夏褀
10月5日,《火星没事》做首场试映,刘仪伟在影片的中段钻到中影第二放映厅里,站着和观众一起看完这个电影。字幕一点一点攀升,银幕散射的光投在他的脑门上,我看不到他和其他导演一般的紧张,反而觉得他极悠闲,好像只不过是来串串门子的,但实际上,他是这个电影的制片、编剧、导演和主演之一。
刘仪伟被大家熟知,却因混迹荧屏,火成名嘴。10年前,他因主持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而深入人心,他这个圆脑勺、圆眼镜、个字不高、下得厨房、操一口不分平翘舌的川普逗乐大家的四川男人一下“走进了千家万户”,据说现在仍有师奶是他的拥趸。之后,他到东方卫视做了《东方夜谭》,倒透出一般男人的趣味来。近年来,梁文道的《常识》发行超过十万册,可见中国人对政治的热衷。在《东方夜谭》里,刘仪伟不改趣说风格,拿时事和热点话题开涮,聊得娱乐和尽兴,据说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可以说是放大版的“微博”。
但实际上他和电影渊源颇深,远远不只是做演员,插科打诨,也不只是做导演,他在2000年,就给第五代导演、摄影师吕乐的电影《小说》做了制片人。这个电影讲述名作家们的一次笔会过程,他们的议题为“这个年代还有没有诗意”。而在他们的周遭,一对恋人重逢,旧情复燃。他们恋情的扑朔迷离暗合作家们的议题。该片邀得11个作家出镜,王朔、阿城、方方、余华、赵玫、陈村、林白、马原、绵绵、徐新、丁天皆是当今文学界的大腕。而影视界的另一明星大腕,王志文则出演与大学女友再次重逢的买卖人。
刘仪伟在大学里主修两晋散文,所以他的偶像是马元和阿城这样的人,他用《小说》致敬文学和偶像。
而早在1989年,他自成都到北京“闯天下”打的第二份工,也和电影有关。那会,他在第五代导演冯小宁的两个摄制组里打下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打杂的,整理剧本,哪个部门需要就去哪儿,还为电影专门养过一个礼拜的兔子”。那会,他是标准的文艺范儿,梳长发、听摇滚、胸腔里时刻憋着股劲,要做点事。“电影和其他东西不一样,我写文案就一个人埋头苦写,拍电影是大家一起,好玩!”时光流转二十年,已经成了名嘴的刘仪伟成了导演,第一次独立执导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合家欢喜剧片《火星没事》。
谈当年,文艺青年附体
刘仪伟早前是个文青,留过长发,听过摇滚,仰仗父母庇护,1990年初抵北京闯荡时也没吃过太多的苦。做了两年和音乐相关的事情后,开始到冯小宁导演的剧组里做杂事。2000年,给第五代导演、摄影师吕乐的电影《小说》做制片人的时候,还得专门向国家的出品单位买一个牌子。
新浪娱乐:听说,您在1991年,就跟电影结缘了。您当时在冯导演的剧组里,做什么呢?
刘仪伟:我就是一打杂的,整理剧本,哪个部门需要就去哪儿,还因为戏里要小动物,还专门养过一个礼拜的兔子。
新浪娱乐:那个时候做电影困难吗?
刘仪伟:我刚入行的时候,都是计划体制,电影制片厂拨拨来拍电影,导演不用对电影票房负责,也没有考核制度,只不过要考核社会效应。在组里,都绝对平等,谁都没有助理,拿的工资都差不多,都是俩人住一个屋子。
拍的时候也没有困难,很便利,各个地方听说要拍电影,都很欢迎也很照顾。不像现在要租个场地会很贵,那会拍电影很神秘很高尚。
新浪娱乐:到了2000年左右,您给吕乐做制片人那会,情况不一样了吗?
刘仪伟:我自己做制片人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市场很糟糕,在中国没有办法收回成本,观众对电影都没有信仰与热爱了,不相信中国有好电影。我和吕乐老师在那样的环境下,商量着做一部纪录片和故事片混杂的、向文学致敬的电影。
新浪娱乐:对文学的敬仰是因为您在大学里主修两晋散文吗?
刘仪伟:有一定的关系吧,我的偶像是马元和阿城这样的人。哪怕我做那么多事情,我从小的认知,还是渴望自己通过写作来维持生计。我一直都想写一部逻辑很严密的推理小说,算是我心底那一点点的梦想。
谈喜剧 开涮不是恶搞
幽默,是个高级的词,需要智慧和对社会的关照。男人都希望自己是幽默的,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在刘仪伟的思维里,一直有喜剧的因子。他离开中央电视台后,在东方卫视做《东方夜谭》,就会拿离生活很近的新闻和时事“开涮”,但他认为这种有技术含量的“开涮”,并不等同于“恶搞”。
新浪娱乐:这么多年来,您对电影的审美有变化吗?
刘仪伟:我从小就是电影的忠实爱好者,我和我太太最经常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影。
我喜欢看好看的电影,喜剧片、枪战片都看,但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的时候,开始对艺术片有一些向往。可以理解嘛,在那样的年代与年龄里,跟大家一样都很喜欢张艺谋和陈凯歌,能够拿到《边走边唱》或者是《活着》的录像带都是一见很骄傲的事。在那段时间里,还把法国和意大利的新浪潮都看了一遍。尽管自己并不喜欢,但是必须得看。那段时间之后,还是恢复到情节丰富的电影和结构严密的喜剧。
新浪娱乐:现在你也拍喜剧了,当年喜欢什么样的喜剧呢?
刘仪伟:最早喜欢看卓别林,路易-德-非耐斯,我有他所有的电影,尤其是他的《虎口脱险》,美国的亚当斯也很喜欢,香港的是周星驰和成龙的电影,国内的是冯小刚的电影。
新浪娱乐:其实在您的思维里,一直有幽默的因子?
刘仪伟:为什么我会做《东方夜谭》,是因为每天发生的那些事,不管是政治的,还是突发事件的,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应该去关照一下,也可以拿来“开涮”。而且都跟老百姓息息相关,喜剧点不用做铺垫,就够了。用到电影里也一样,一点就着,喜剧效果比较好,本来就得让观众多多少少从幽默的角度找到一些发泄。
新浪娱乐:“开涮”和“恶搞”不是一回事吗?
刘仪伟:每个人用的词不一样,我总觉得幽默是有逻辑的,“恶搞”没有逻辑性。我个人不喜欢这个词,但也许它们都异曲同工,有细腻的生活逻辑在里边。
谈缘起,始于爱女心切
去年有一部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票房牛气冲天,因着大人小孩都爱看,收了超过8000万的票房。但刘仪伟却说决不给自己的女儿看《喜羊羊》,而黄磊跟刘仪伟在交流育女心经的时候,说自己的女儿看了《喜羊羊》后,管隔壁邻居的小孩叫“老公”,还拿平底锅去打人。他说,“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太强了,我要给她看的电影还没有过,没有就自己拍吧。”
新浪娱乐: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电影呢?
刘仪伟:我们做这个电影,准备的时间并不长,今年暑假我带我女儿去看动画片,她觉得片子挺吓人的,妖魔鬼怪,打来打去,特害怕。我和我太太有时候看电影,没法带着她,觉得太不适合了。比如《喜羊羊》,我肯定不会让她看,小孩的模仿能力太强了,怎么能看那种电影呢?我当时想如果有一些两口子带小孩一块去看的电影就好了,看完电影回来,父母跟小孩有的聊,有共同的话题,但就一直没找到这么合适的电影,就说,咱们拍一个吧!
新浪娱乐:这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吗?
刘仪伟:影片的主线确实是父亲和孩子,但影片的内涵说得却全是大人们之间的事,而且影片搞笑和讽刺的地方,我认为也是拍给成年观众的,孩子们当然也会喜欢,但其中许多笑点,我想只有成年观众才会明白。
但其中的一些设计应该会让小孩喜欢,比如,一个有超能力的外星小孩的故事本身就会让孩子很兴奋,当孩子们看到无人驾驶的汽车等情节时也非常喜欢。
谈演员,众多好友帮衬
中国的一部电影里经常明星扎堆,讲求明星的集体效应,《火星没事》里也不例外,但刘仪伟说,因为平常接触的都是这些人,很自然地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把他们写了进去。找他们来演,也方便。
新浪娱乐:您这个电影的演员很有意思,主演黄磊以前没有演过喜剧,他并不是喜剧电影里有口碑的明星,配角很多,也很有名。
刘仪伟:我们俩很熟,我知道他那种温文尔雅背后的伪装,我也知道他的演技,他能把这个东西拍好。喜剧,最关键的是节奏感,节奏感在,就笑了,节奏感不在,一定不笑。我觉得黄磊一定能够把握好,而且说实话,我当时希望拍一个跟现代生活贴的很近的故事,希望用一个温文尔雅的父亲和一个小孩来呈现,我不希望把这部电影拍的脏兮兮的,好像我坚决不承认只有长得像我这样的人,或者是没有头发的,比如说徐峥那样的才能演喜剧一样,长的像黄磊那样的照样可以演喜剧。我觉得他行,我跟他一说,他也觉得没问题,他也愿意尝试,我们就拍了。
新浪娱乐:您怎么找到那么多的明星来帮衬您的戏?
刘仪伟:我跟他们都是朋友,有可能其他人去找他们,常常打不通电话,或者根本就是空号,但我平时老能见到他们,写剧本的时候也都想好了找谁来演,基本上跟他们一说,都会答应下来。
新浪娱乐:在具体的拍摄中,您怎么指导他们来完成角色呢?
刘仪伟:我不会跟他们讲要怎么去演,我跟他们讲我写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出来应该是什么样。我希望观众能从大银幕上看到他是什么样的,拜托你把他给我呈现出来,演完了,对了,就对了!你这个不太对,跟我要的还不一样,就继续演。
演戏本来就是一种感觉,说不太清楚。为什么很多导演还是愿意找自己很熟悉的演员来演,为什么很多导演愿意他的女角色永远是他的女朋友或者他的太太,希望交流起来方便。
新浪娱乐:在演员里,你觉得哪些特别好地呈现出了您的意图?
刘仪伟:比如说徐峥。我们私下里就是好朋友,他非常了解我的意图,而且他能够在我的意图之上,发挥到一个能让我惊喜的程度。佟大为虽然戏不多,就他上台前那一笑,我觉得很舒服。
谈创作,做电影不复杂
很多导演在谈自己做电影的辛苦时都恨不得声泪俱下,但刘仪伟不,就像我开头说的,他看片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紧张感。而一边做导演,一边做编剧、制片和演员,他都觉得不辛苦,不光好玩,还不复杂。
新浪娱乐:您好像不像一般导演那么担心观众的反应?
刘仪伟:观众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笑点,但不能举着牌子告诉观众你得笑,所以,也没法担心。
新浪娱乐:您觉得做导演,和您做的那些跟电影有关的事一样吗?
刘仪伟:其他的只为自己负责,导演要为全部负责。我不管是做编剧,还是做演员,只要做好自己的部分就行了,但导演必须要有有能力让别人做好他们各自应该做的。
新浪娱乐:做导演这件事没那么难吗?您在这个电影里,有很多角色,不光是编剧、导演、还是制片人和主演?
刘仪伟:有人问我那么多角色用不用分身,其实不叫分身,它就是一摊子事儿。写剧本的时候,我就基本上想清楚谁来演了,然后就给他打电话,“如果我拍,你来不来?来!”因为我对剧本特别熟悉,导起来就方便,本来天天就在片场导,演起来也就是把自己的话说完就完了,而融入其他商业方面的因素,因为是朋友,平时就在一起吃闲饭,吃饭的时候就跟人说,“这回有个事儿,咱合作合作”,人家就合作了。根本没有那么复杂,有人说“多少事儿,怎么先干这个后干这个”,其实一个事儿就等于十个事儿,十个事儿就等于一个事儿,它们都在一个主体之内,并不是在做完全不同的事儿。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